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本校成果» 汪庆华: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探析

汪庆华: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探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十八大以来,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要清醒地看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整体规划不够系统、信息交流不够畅通、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等。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长效化、常态化,高校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在主体互动、体系互联、信息互通、内容互渗、载体互补等方面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机制,形成责任共担、资源共享、运转有序、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一、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的基础

  1.根本目标的一致性。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基本架构,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并行发展。就行政系统而言,既有组织宣传、教学科研、物质保障等多个条形管理体系,又有按照学科专业划分的二级院系部等块状管理结构。虽然这些体系和结构各自承担着自己的职能,工作目标不尽相同、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工作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1]从国家层面要求高校要主动作为,打破校内各系统、部门、单位之间的壁垒,促进相互开放、坦诚合作、资源共享,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协同机制,实现“1+1>2”的教育效果,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2.多种方法的交融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含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多种显性教育手段,也蕴涵着寓教于行、境、情、管等诸多隐性教育方法,[2](P229)这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方法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环节:由认知、践行、传播、引领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又有其特殊的、更高的要求: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并逐渐实现螺旋式上升。高校要根据工作需求,灵活搭配、穿插运用、交叉融合各种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摸索和创造适合高校师生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知行合一。

  3.多类资源的整合性。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校内外教育资源。校外资源,包括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制度、所在地区各种教育资源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校内资源,既包括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图书文献资料、实践基地等有形物质资源,又包括理论研究、宣传教育、校园文化资源等无形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现基础。高校这些优势资源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交织关联、缺一不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一个更加丰富完善的资源体系。

  4.多方效用的倍增性。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目标一致、方法协调、资源整合作用的发挥,避免了系统要素之间无序竞争产生损耗、低层次的重复、低效率地运转等问题,使得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各系统、主体、要素不断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最终系统内部高度协同,形成了正向有序的秩序特征,呈现出整体效用的正向倍增效应。与此同时,效用的正向倍增,也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协同机制的确立奠定了动力基础。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的基本特征

  1.层次上,从一般合作发展为高度协作。高校在长期的改革发展中,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体系。各系统、主体各司其职,相对独立运转,有时为了完成某个具体任务,牵头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和信息,承担主要责任,而参与部门配合实施承担,只负责其中某项工作。这种协调与被协调关系,容易出现因为主体之间沟通不够、合作动力不足等产生简单协作现象,甚至是各自为政的被动局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机制,要求各主体以各自领域的优秀项目为依托,主动联合其他主体,共同设计活动方式和内容,充分释放每一个主体的能量与活力。从两个主体之间被动的单个项目信息沟通、资源共享、行动配合,过渡到自主设计、自行联合、统一行动,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协同水平。

  2.方式上,从主从式协调发展为融合式协同。因为历史发展、定位以及发展中资源不均衡等原因,高校各系统形成了相互独立的工作体系。应对各种重大任务,一般由某一个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但在执行常规长期任务时,容易形成主责部门单打独斗或者各自为政、互不照应的尴尬局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要打破这种工作格局,整合系统之间、主体之间职能和资源,促进相互吸引、渗透融合,形成一套综合性的“组合拳”,由“单兵作战”上升为“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凝聚力量,确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的基本内容

  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整体规划和舆论引导,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从集体行动、立体联动、资源共享、内容互渗、载体互补等方面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机制。

  1.明晰主体职责,构建集体行动的运行机制。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明确主体所担负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学校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统一领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要把握方向、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组织、宣传、学工等党委职能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落实部署、推进、督促和检查、反馈的责任。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等行政部门和院系二级党委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各个系统各个主体各尽其职、各展其能、共谋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分工负责、统筹协调、集体行动的运行机制。

  2.建立工作体系,构筑立体联动的工作网络。工作体系之间的有效协同互联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员育人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一种融合创新。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从三个方面建立工作体系:第一个方面是根据学校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班级”的四级组织体系的联动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将任务分解、落实;同时,将工作情况及时反馈,为上层级的决策、协调提供依据。第二个方面是根据工作职责不同,实现党群系统、教学系统、学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的系统联动,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任务,不同工作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发力,实现培育和践行活动在校园中的全覆盖。第三个方面是根据教育主体不同,形成“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学工干部—朋辈群体”四支队伍主体合力,充分整合专业教师的教学吸引力、思政教师的理论影响力、学工队伍教育管理的亲和力以及朋辈群体的典型感染力,有效实现不同教育主体不同教育效果的优化与整合。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系相互延伸关联、相互交叉补充、相互配合补台,形成校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联动的工作网络。

  3.畅通信息渠道,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一个组织的沟通效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组织的管理效率。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构建畅通而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使得各种资源和信息能够及时、充分地流通和共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建立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信息互通机制。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搭建专题研讨会、例会、通报会、微信群、QQ 群等形式的信息沟通平台,构建起不同部门和工作体系之间信息即时沟通、即时共享、查询便捷的桥梁,形成定期商讨、适时反馈、畅通信息、稳步推进的信息资源互通机制。二是构建项目管理制度。在资源有限、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施项目制管理方式。以某项重大项目为载体,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团队,共同策划、组织、实施,体现集体行动的效果,从而打破部门局限性,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4.融合教育内容,构建内容互渗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标准三个层面,其中国家价值目标透视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社会价值取向代表着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特征,个人价值标准凝聚着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道德素养。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构建教育内容互渗机制促进这三层教育内容互相交叉、补充、渗透、结合。一是明确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给予综合的教育和正面的影响;二是明确工作内容的层次性,根据培育践行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层次教育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三是明确工作手段的融贯性,使教育教学的各项内容与当前的形势特征、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联合,突出工作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理性认识与情感共鸣、氛围营造与实践养成的有机统一。

  5.巩固与创新工作载体,推进载体互补机制。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内容的实施、方法的协调乃至目标的实现,工作载体都不可或缺。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也需要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大众传播载体。推进线上线下各类载体的联动互补,一方面能够不断巩固传统教育载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展开。另一方面,能够在总结提炼传统阵地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青年学生和教师喜爱的网络平台加强宣传推广,丰富网络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展现新媒体网络阵地的即时性和鲜活性。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教育阵地和新媒体网络阵地的优势互补机制,整合各自载体上的资源与功能,发挥综合教育效果,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切实营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2] 郑永廷,胡树祥,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本文作者汪庆华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办校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