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专题» 高校讲话集锦» 上海外国语大学导师代表郭可在201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上海外国语大学导师代表郭可在201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肩负使命担当,实现人生价值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

  大家好!

  今天是个收获的日子,你们圆满完成了在上外的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作为导师,我要向全体毕业生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今天在座的有我带过的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时间过得快啊!我依稀记得你们刚入学时的懵懂,也记得上课约法三章时你们的惊讶,也记得你们中期答辩没有通过时的沮丧和泪水,记得每周要大家来见我谈论文时的不情愿。过去三年中,不管是外国语言文学,还是政治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研究生们,都经历了快乐和痛苦的时刻,才最终走到了今天。这当中离不开上外全体研究生导师们的辛勤耕耘和谆谆教诲,因此,各位同学,请与我一道,把掌声献给的全体研究生导师们!

  各位同学,你们在上外学习深造的三年,也正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上外正在成为一所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同学们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果,你们与学校一起成长,见证并参与了学校的发展。今天你们即将离开这写满回忆的校园,奔赴人生的下一站:有的将继续深造,有的将要走上工作岗位。

  在你们即将步入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的时候,同学们,母校由衷地祝福你们,祝你们事业有成。

  30年前的今天,对我也是一个里程碑的日子。我当初选择留在了上外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因为我热爱虹口校区那栋红砖楼的学术氛围以及隔壁办公室的大咖教授们的学术魅力。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在上外也工作和学习30年了,所以今天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第一,要有家国情怀:上外是国家队,作为国家队的上外人,应该热爱这个国家、具有高度的国家使命感。我在上外30年,最大的体会是:上外的发展必须融合到国家发展的大势中,唯有如此上外国家队的功能才能发挥淋漓尽致。我们1983年创办第一个非语言类国际新闻专业之所以能培养出今天《中国日报》总编周树春、中国环球电视网总裁江和平、央视英语节目主持人杨锐以及凤凰卫视评论人杜平,就是因为上外人一直怀有一份家国情怀。

  我本人在1995年-1996年完成美国富布莱特硕士项目后,不继续在美国攻读博士而选择回国时,很多美国同学说我有点“傻”:因为那时的中国还贫穷,但是我还是受不了我那位平时和蔼可亲、学问也做得不错的美国导师在介绍我时,总不自觉会加上Communist China的字样。尽管在美国生活很开心,也学到不少知识,开了眼界,但我知道美国这个国家最发达最富裕,不属于我;中国虽然贫穷,但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真是这样一个家国情怀,让我悄悄地回到了上外,直到今天。而且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二,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心境: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比任何历史时期都快。也许今天我们在上外学习的内容,走向社会之后,马上可能要更新了。因此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才能使我们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同学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不断学习,还要有豁达宽容的气度,善于向不同的人学习,与不同的人合作,和睦相处,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善于与各种人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孟子》里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通常天时和地利要源于机遇,而“人和”却是我们个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希望同学们在工作中与他人共事时,学会妥协与放弃,要学会宽容。胡适曾说过: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但要做到真心不容易。与同学们共勉。

  第三,既要热爱工作,更要热爱和享受生活。爱惜你们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你们现在可能体会不到。只有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才会深刻体会到,我现在已经不敢熬夜了,因为一旦熬夜,第二天反应我无法承受。其次,始终怀着平常心,坦然地面对生活的复杂与多变。面对顺境,不骄不躁;面对逆境,沉着冷静。当然,也许我今天说这些,同学们还无法完全理解,但我相信若干年后你们一定能理解今天的告诫。

  同学们,临别之际,祝愿同学们能以自己勤奋和智慧去书写属于你们自己的人生。

  最后,希望大家今后有空常回母校看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