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专题» 高校讲话集锦»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第九届世界高铁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第九届世界高铁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行,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作为中国大学的代表,参加第九届世界高铁大会(9th UIC World Congress on High Speed Rail)。首先,由衷地感谢国际铁路联盟(UIC)和大会组委会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好的交流平台。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高铁未来与大学教育:中国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中国铁路高等教育与中国铁路

  早在19世纪末的清朝,中国铁路高等教育就已发端并一直延续至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年至1976年,一部分高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及其后的院校调整中被定位为行业院校,为新中国铁路事业培养和储备专门人才。

  第二阶段,1976年至2000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管铁路高等教育,形成了覆盖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普通专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重点院校等三个梯次的发展格局,数量在40所左右;并与政府其他部委下属的与铁路关联的少部分高校,共同构成了支撑铁路建设发展的大学集群和完整的铁路专门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13年,中国院校调整和合并大潮之下,铁路重点院校划归教育部,划归后的大多数高校较好地保持了铁路行业特色,继续为铁路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和人才支撑。

  眼下,中国以及世界高速铁路迅猛发展,中国铁路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第四阶段,即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教育国际化,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学科、专业、科研诸多方面与铁路系统技术、管理、设计、施工、试验等实务全面契合,与中国铁路市场尤其是高铁的人才、科技需求高度匹配。

  从2008年中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运营通车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在建规模最大、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产品性价比最优的国家。中国高铁在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下,在铁路高校的强力支撑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经历了从独立开发试验列车,到通过引进获得成熟整车经验,再到在新经验基础上自主研发全新整车的不平凡历程;走过了从制造走向创造、从探索走向突破、从追赶走向引领的崛起之路。现在,高速不仅成为中国的一张国家名片,更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性领域。

  概言之,中国铁路高等教育为中国铁路技术、人才等提供支撑;反之,巨大的铁路发展需求,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铁路提速和高铁大发展,又为铁路院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中国铁路高等教育与中国铁路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二、西南交通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1.人才培养与培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使命,而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人才是高铁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支撑,高校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当应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在铁路进入高铁和“后高铁”时代,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更加凸显。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因铁路而生,因铁路而兴,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是中国铁路工程师、高铁人才的摇篮。119年来学校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培养和造就了以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为代表的三十余万名栋梁之才,师生中产生了57名海内外院士,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院士几乎全部是西南交大的毕业生。

  近年来,学校加快推进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建设,努力提升和彰显百年学府的科技创造力、学术竞争力和思想影响力。学校秉承服务铁路交通传统,加大产学研协同力度,不遗余力地培养轨道交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为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大势和适应高铁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相继开发了《高速铁路工程HSR》等四门国际课程,出版了相关全英文教材和著作;规划和开发了十二门高铁MOOCs课程,其中五门课程已经上线,其余课程将在今年九月份全部上线。

  2.科技创新与引领。科技创新是未来高铁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实现高铁未来“更高速、更智能、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更人文”的现实依据,更是实现未来高铁技术突破和技术跨越的根本支撑。作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交通运输学科位列第一的高等学府,西南交大在轨道交通史上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曹建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的电气化铁路单相交流25kV的供电制式,奠定了我国铁路电气化发展的方向;沈志云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的低动力轮轨作用,指明了重载和高速转向架能力的方向;李群湛教授提出的同相供电技术和高仕斌教授牵头研制的绕铁芯节能变压器,已经成为未来轨道交通牵引供电新的技术方向;以沈志云教授的“沈氏理论”、翟婉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孙翔教授的“翟孙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已经成为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方向。

  从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到世界第一条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试验线建成;从虚拟轨道有轨电车,到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混合路权有轨电车的运控系统的提出,无不彰显着西南交大师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引领轨道交通发展的坚强意志。近期,在我国高速列车基础性研究和创新发展方向上,张卫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总体技术条件》中又提出了11个创新要点。

  学校拥有中国轨道交通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拥有5个与交通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若干高速铁路软科学研究平台,在高铁发展方面具备坚实的科研基础和科研实力。目前,依托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高铁走出去”战略,学校从发展战略、基础科学、支撑技术、前沿技术四个方面,开展高铁、重载、新型城市轨道和高速及超高速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的创新研究,力争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实现突破和跨越。

  3.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潮流下,未来高铁将是世界各国之间陆路交通的最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世界各国之间互联互通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高铁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通过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内的国际同行间的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可以更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更短的周期,获得高铁更卓越的品质。

  教育国际化战略是西南交通大学确定的三大战略之一。自2010年起,学校先后与国际铁路联盟(UI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集团达成合作伙伴关系。特别地,与UIUC联合成立高速铁路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是国际铁路联盟在中国的唯一大学战略合作伙伴,已联合举办了三届轨道交通国际学术论坛。陆续开展了针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伊拉克、越南、俄罗斯、巴基斯坦、老挝等国的国际铁路短期培训项目。今年五月作为中国政府推荐和指定的大学与印度铁道部合作,援建印度铁道大学。近期学校积极推进与俄罗斯高校特别是铁路院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全面战略合作。

  4.包容发展与担当。高铁所代表的交通至少应在两个层次上理解。一是在技术层面上,交通是从A到B、从甲地到乙地的位移,对应的英文是Transportation;二是在文化层面上,交通意指交流、沟通,即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沟通达到交融汇通,对应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实际上,高铁作为便捷、高效、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仅大大压缩了时空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而且已经开始并将更深刻地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对话与启发,以增进理解,实现政策沟通和人心相通。

  大学教育在注重专业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切实肩负起促进人类文明和文化交流沟通、增进人类福祉的使命。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水平和高人文情怀的高铁人才,是铁路相关院校的题中之义。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高铁不能仅仅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富裕先进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应该通过开放研究平台和实验平台、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援建等多种形式,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适时建设高铁,以推动世界包容性发展。交通改变生活,教育成就未来,期盼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实现人类共同进步与和平大同。

  三、我们的倡议:文轨车书郅大同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球范围内交通大发展、高铁大发展,以及高铁驱动下的政治、经济、科技、商贸和教育人文交流,我们倡议:

  第一,成立国际高铁教育联盟,搭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化高铁人才。

  第二,建立国际高铁教育认证协会,构建高铁国际化教育认证和职业认证体系,制定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和职业认证标准,系统设计认证制度,组织实施认证过程,决定并发布认证结论等,为高铁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内容提供科学标准。

  第三,推进高铁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加强国际间高铁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的互动和沟通,加大数字化教育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四,加强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高铁人才培养培训支持力度,为欠发达地区高铁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女士们,先生们,

  “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西南交大作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办学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配套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非常乐意与国际铁路联盟和世界各国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合作。

  “文轨车书郅大同”,是西南交大校歌中的一句歌词。我以此结束我今天的演讲,期盼我们所处的世界因高铁而更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