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专题» 高校讲话集锦» 中国农业大学导师代表严海军在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中国农业大学导师代表严海军在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为学者 必有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前几天去武汉参加全国农业水土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的高铁上,我接到研究生院于院长的电话,需要作这场发言,想到要同2016级全体研究生新同学一起,共度开学典礼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应该说,激动而又幸福。一般按照学校惯例,此时此刻都会邀请德高望重的导师来讲,而要我这名年轻导师来讲话,我内心实在是体会到了学校饱含着鞭策与鼓励的心意。所以,从接到电话那刻起,我就一直在思索该认真准备讲点什么。思考之后愈加发现,自己还真有不少心里话可以跟同学们交流分享,或许还会借着今天这场隆重的典礼到各位新同学的朋友圈去拜访一下。

  我最想向大家表达的是,同学们的到来,给历经了百十年发展的中国农业高等学府增添勃勃生机,大家脸上充盈的希冀,同样叫我深受感染。今天,在这里,我作为导师代表,由衷地欢迎你们,农大的新成员们,从这一刻起,让我们相守好“你我的农大”,创建好“共同的家园”,同时也愿意祝福你们,希望你们用两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都能成长为未来的优秀农大毕业生!

  我本人是1992年考入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习水力机械专业的,四年以后,也就是1996年,很荣幸地成为了合校后的“中国农业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同时获得免推保研资格,成为中国农业大学首届研究生新生。20年前的我,其实很多地方都与现在的你们神似,胸怀拳拳之心,满腹踌躇之志,渴望青春“在始于农大的这片学海上”扬帆远航。这些年,从本科、硕士、到留校工作,再到博士、公派出国博士后的经历等等,一路走来,人生最美好的印记都留给了这所大学。回想我上本科、研究生时的农大,很多方面的条件和影响力远不能跟今日相比。我还清楚得记着曾经上课的东楼、西楼,曾经住过的南楼、北楼,曾经看录像电影的东二、大礼堂;纵然发展与变迁让很多记忆随风而去,有些新楼拔地而起,有些建筑已经变更了使用用途,现如今农大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校区景致宁静优雅,教室宽敞舒适,宿舍配备空调,食堂美食直通楼下,还有那足以支撑师生“互联网+”的数字校园网络覆盖……

  每每提及记忆深处的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就不能不谈到那群同我一起发展成长、志同道合的老同学们。就在上月中旬,水院92级的全体校友自发组织了毕业20周年的庆祝活动,同学们从五湖四海相约汇聚到母校,就在西楼的西圆厅,与校领导、学院的老师们一道聚叙母校情、师生谊,20年来,老同学们都在用所思所学为国家发展建设作贡献,做着为“农大人”增光的事。从我自己以及众多同学身上,我还体会出一点感触,无论走得多远,在农大度过的时光属于生命中最为刻骨铭心的美好,这里永远是我们的家。

  同学们,你们即将在这个家开启逐梦的人生旅程。纵使20年来学校发展突飞猛进,但我觉得有一些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共同坚守,这也是被我视为“敝帚自珍”的几点感悟,与各位新同学共勉共进。

  为学者,必有初。我首先想谈的是:治学的态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出了古人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治学是对学者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细磨碾练也;究,深入探求也。研究造就学者,做研究首先需要端正治学的态度,态度决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师者的角度看,其实一千多年前,韩愈就在《师说》当中点透了教育的综合过程: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直到现在仍被我们后人尊奉为经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大学教育的灵魂,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辅以知识与技能传授,让他们在实践行动中接受锤炼创新精神和独立钻研的能力。

  《荀子·劝学》中提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意思是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需要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用寻师访友来把握。很多时候,灵感是在反复研究实践中激发出来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必须明确目标与方向,有专注的精神,执着的追求,只有下足功夫,才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深入“妙手偶得”的境界。

  人类在科学文化思想上的一切进步,都是对以往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学术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发展的历程,能力的提升需要视野范围来支撑。做学问的第一步是了解前人的观点和论著,掌握学术动态,做一个勇于寻觅属于你们各自未来发展、有真才实学的人。这就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第二个观点:培养开阔视野的能力。

  须知视野的获得远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开阔的视野能让我们练就一种叫作见识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帮我们取舍和判断: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哪些知识无关痛痒,甚至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开阔视野的机会,然后才是学习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

  现在大家都认同的是:本科阶段的积累,往往是为了打好专业基础,争取学业优秀;而研究生阶段重在开拓视野,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我们需要培养在删繁去冗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将问题简化、解决,视野决定了问题发现的关键,有见识、有格局才会让你感觉茅塞顿开,日行千里。教育,特别是好的教育,首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文明视野,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星汉有多灿烂,人的思想有多深邃;智慧的海洋有多宽广;人类文明走过了哪些艰难的历程;世界上还有哪些无边而未知的“大漠禁区”有待发现。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求学故事。我本人从事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细点说就是从事大型喷灌机技术的研究,从国家“十五”计划期间参与863项目,攻读博士开始。如果大家去过美国或许从飞机上俯瞰,能看到地面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圆形农田,这些就是大型喷灌机灌溉的地块,一个圆将近800亩地,大点的圆1000多亩地。大型喷灌机自动化程度很高,非常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的大农业生产方式,如今美国的灌溉面积中近一半都是采用这种喷灌机在灌溉。而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这种机型在国内用得还很少,很多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我非常渴望有机会到美国,到大型喷灌机的故乡去学习访问。另人高兴的是,我2010年以来通过种种机会主动接触美国从事大型喷灌机研究的教授学者,也积极联系派送所指导的研究生到美国继续深造或工作。就在一周前,我刚刚结束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博导类交流项目,通过参观企业、农场,与专家学者交流,让我清楚地知道美国在大型喷灌机研究方面的前沿技术及最新进展。走出去、与国际同行的大胆接触与交流,是获取知识的捷径之一。

  同学们,视野决定高度。我们现在所学的专业方向与我们将来所追求的职业生涯未必一直正相关,但是,其重要性就在于每一次的视野提升与知识探究都在锻炼和提高你们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你们实现知识间的交互渗透,构建起更具横向宽度和纵向深度的思考。

  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是:人人都应该成长为合格的农大人。亲爱的新同学们,今天是你们初为农大人的日子,此时此刻,你们或许更期望我可以告诉你们在研究生阶段具体该做什么、怎么做,才为你们成功步入人生巅峰助上一臂之力。可是我却想告诉你们,成功其实是极难定性或定量的,它的内涵和外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所以,在这个你们大喜的日子里,我们不空谈成功,只细话“合格”,怎样做一个独立的,睿智的,淡泊名利、德行高尚的,一个有己、有家、有国、有天下情怀和担当的人,是以为“解民生之多艰”!

  我相信所有能够考进农大的同学,都曾是出类拔萃的,但每当精英云集之际,有时即便你用尽了“洪荒之力”,也未能让人“在人群里中多看了你一眼”。这就是我想说给你们听的,谁是第一名其实真的不是最后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拥有一个全力以赴的求索过程,一份无怨无悔的锻造经历,只要它们都是你实打实地付出拼来的,个中折射出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顽强拼博精神,就如同我们的“女排精神”,这些就是真正的收获,我也可以告诉大家,这才符合老师们对于学生培养的高层次要求,唯此为“合格”。

  同学们,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三点,是我与大家分享的青春经历和成长思考。

  学无止境!老师们身为你们成长征途中的良师益友,信任并希望你们谨记师恩之教诲,传承农大之精神,播洒希望之光,灌溉稼穑之土,心系国家民生需求与社会进步,勇敢地去开创属于你们的黄金时代。

  再次欢迎并祝福你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