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专题» 高校讲话集锦» 中山大学张培震院士2016年开学典礼后在珠海校区的第一课

中山大学张培震院士2016年开学典礼后在珠海校区的第一课

大学之路——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大人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欢迎各位新入学的同学!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我祝愿同学们在这依山傍海、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努力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山大学是中国的顶尖的名校之一,各位新同学能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拿到一张来之不易的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这象征着你们学业成绩的优秀,见证着你们中学阶段的努力,表明着你们成就卓越的的潜质。在这里你们将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收获成长:在这里你们将褪去稚嫩之气、愈发成熟、愈发稳重。同学们,你们有理由为自己过去的成就感到骄傲,你们的家长有资本为你们的成长感到自豪。我和中山大学的老师们也衷心地向你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成为中大的学子,祝贺你们在人生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成为中大学子是光荣的、也是幸运的。40年前的1976年,我就没有那么幸运。尽管我很小时候从父母那里知道中山大学,也非常向往中山大学,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封闭多年的高考大门还没有打开,没有读书,没有上课,高中毕业只能无奈地走上山下乡的唯一道路,对中山大学连想都不敢想。

  你们无疑是幸运的,但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到中山大学干什么来了?你在中山大学的四年将怎么度过?同学们,大学和高中的教育方式是有本质不同的。在这里,没有人像高中班主任那样监督你的学习,你也感受不到成绩排名的压力,你可以终日上网游戏,可以终日花前月下,可以终日碌碌无为,但也可以选择发奋读书,不断提升自我,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长者,作为一个教授,我认为你们到中山大学应该是受教育来了,学知识来了,长本领来了。你们来这里,不因只为拿到在中山大学的一纸文凭,也不因只为在这风景如画的校园里虚度光阴。你们应该向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看齐,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大学子。

  那么,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呢?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前发表演讲时曾经说过“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指出了读书人治学为人之理;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大学子;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罗俊校长与时俱进地提出中山大学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鼓励莘莘学子立志成为各界的精英和帅才。我认为,这就是你们在中大四年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1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德才兼备”是通过对道德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成为有德性和才能的人。所以,德才兼备是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谓“德”,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品质操守、行为自律等等。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思想品质、修养素质、学习热情、团队精神、谦虚乐观、心态积极、乐于助人等所有与精神境界有关的方面。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你们的行为举止会变得谦和亮丽,你的精神世界会变得绚丽多彩,你的内心胸怀会变得宽广无限,你会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学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已经形成完善的体系,除了正规课程之外,学校、校团委、学工部等还紧紧围绕思想引领这一主业,将品德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科技、艺术教育、学生社团等诸多方面。据我所知,从2008年起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已经成为中山大学德育培养的亮丽名片。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参加各种品德教育课程,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有精神品味的高尚人仕。

  所谓“才”,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华、才干、才能,而不仅仅是指文化学历或一纸文凭。“才”的最低标准是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精神,更高要求是“成才”,学会“做事”的本领。现代意义的“才能”已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应该是能够举一反三、自我提升、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提升。

  那么,如何学到“才能”?我认为只要认真最好中山大学为大家精心制定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就能满足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这些课程?我认为首先是热爱,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乐趣,把探索未知作为一种爱好,你就有了无穷的动力,你就能够增长“才能”。或许,你们会对新专业感到陌生而无所适从,乃至失去兴趣。但这不要紧,很可能是因为你们对所学专业不太了解,不清楚这个专业的核心理论体系、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同学们,不要气馁,沉下心来,学习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1976年被推荐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当时对地质学一无所知。认为这是个枯燥乏味的专业,整天跟冰冷坚硬的石头打交道,肯定又苦又累。那时我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渐渐的,我开始领悟到了地球科学无穷无尽的的奥妙。为什么大陆在这里,海洋在那里?为什么青藏高原那么高,马里亚纳海沟那么深?原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其原理的。山脉是怎样形成的?河流为什么有这种形态?为什么5.3亿年出现了地球生命大爆发?为什么地震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原来这一切都是有规律可言的。越学习,越兴奋。当我发现,自己能利用所掌握的地质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成因时,心理的满足感就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正是凭借热爱、兴趣和努力,在大学没毕业之时,我便从一个工农兵学员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自此开始我的硕士学习。此后,我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攻读5年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从事4年博士后研究。1991年我学成回国,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学们,如果这叫成功的话,我的体会是:热爱、努力和运气就是开启成功大门的三把金钥匙。

  2 做一个具备领袖气质的人

  “领袖气质”有很多定义和探讨。我理解中山大学所强调的“领袖气质”,不是让大家都去做领袖,而是希望各位同学具有领袖那样的气质,能够成为“各界的精英和帅才”。那么,领袖具有怎样的气质呢?领袖一定是追求卓越之人,担当奉献之士;领袖一定视野开阔、胸怀豁达、理想远大;领袖一定具备舍我其谁的气概、脚踏实地的刻苦、百折不挠的毅力。

  如何培养“领袖气质”?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怀揣理想,规划好个人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努力去实现它。没有理想,生命就失去意义,生活就失去目标;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各界的精英和帅才”,也就不可能具备“领袖气质”。但是,理想不等于空想,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要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同学们,我跟你们分享两个词:“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所谓“仰望星空”,就是在仰望理想,更具体地说是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这个奋斗目标应该是短期的,几年内可以实现,例如课程全部得A,或考上研究生,或成为优秀毕业生等等,而不是我要获得诺贝尔奖,或我要成为爱因斯坦等不切实际的目标。所谓“脚踏实地”,是要实实在在地努力,兢兢业业地奋斗,用辛勤的汗水实现自己设定的短期目标,让理想变为现实。只有努力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才能为将来实现大目标夯实基础。

  分享一下我成长过程中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也许会对同学们有借鉴意义。

  上小学时,我的“仰望星空”是当班长,当时觉得当班长光荣。要当班长就得学习好,所以“脚踏实地”就是努力学习,各门功课都争第一,结果是: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当班长。

  在农场当知识青年时,我的“仰望星空”是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当工人,当兵或被推荐上大学都行。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革环境下,这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是很困难的事。我发现只有表现特别好,在生产劳动中积极带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取成为优秀知识青年或争优入党,才有可能离开农场。于是,那时的“脚踏实地”就是努力工作。三年春种秋收,三年披星戴月,三年艰苦劳累,终于换来了目标的实现。我1974年入党,1975年参加工作,1976年终于被推荐上大学。

  上大学时,我的“仰望星空”是考研究生。大学一年级的一次偶然机会,我听到一个老师说大学毕业后还能念“研究生”,这位老师“预言”研究生制度很快恢复,激励我应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我下决心把考研究生作为大学的奋斗目标。那时候,我的“脚踏实地”是努力学习。我两年半没回过家,每天6点起床,坚持跑3000米,念一个小时英语,晚上11点睡觉,周末没有休息过一天,最终于1979年考上研究生。由于我上大学才开始读英语,当时英语考了56分,超录取线1分,心里已经是非常的高兴。

  198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博时,我的“仰望星空”就是拿到博士学位。但是“脚踏实地”却十分艰辛。那时,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我们对国外一无所知,我们距离最先进的科学和教育十分遥远,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到麻省理工的第一堂课几乎没有听懂教授的一句话,非常恐怖,于是买一个收音机,调到24联播的新闻频道,连睡觉都戴着耳机听,一个星期后才能听懂课;下第一堂课后,我询问教授使用的教材,却被告知研究生课程没有教材,内容都是近几年刚刚发表的新成果,可以到图书馆查最新的杂志,于是,我把图书馆当成家,整天泡在里面读文献。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任务我曾经三天三夜不睡觉,连续奋战;为了解答三道开卷试题,我提交的答卷长达79页纸,,相当于一篇科学论文。时间一晃,千辛万苦的5年过去了,觉得当时的努力非常值得,深为当年的努力感到欣慰。

  1991年回国,我在中国地震局成为一名科学家,当时的“仰望星空”首先是做好科研,做出一些优秀的成果,证明自己的学有所成。眨眼间,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一晃而过,而我头顶的“星空”也逐渐斗转星移,于是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时的“脚踏实地”就是加倍努力地工作,争取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我每年都坚持数月的野外考察,戈壁探索,雪域留痕,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辛勤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Nature和Science系类杂志上发表5篇科学论文,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品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

  我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立足于努力学习的“实地”,设定能触摸得到的“星空”,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卓越”之花,淬炼自己的“领袖气质”,成为“各界的精英和帅才”。

  3 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个人行为与国家民族从情感上联系起来。孙中山先生在毕业训词中明确要求,中山大学学生要“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罗俊校长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大的学生要“立志报效祖国,要为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心智”,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所倡导的“爱国”理念相契合。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才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非凡的意义。

  我认为,对年轻学生而言,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休戚与共,实现个人价值与满足国家需求融为一体,就是最大的家国情怀。然而,比较难处理的是,当个人研究兴趣与国家的需求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我的体会是只要找准这二者的结合点,不但能够为家为国,而且也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1991年从美国回来,由于在美国主要从事地球科学的基础研究,当时的兴趣主要在大陆动力学、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地震构造与气候变化等,没有太多从事地震危险性方面的研究,也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兴趣。从个人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去中国科学院的的研究所或高等院校更合适。但我是从中国地震局被推荐上大学的,地震局希望我能来从事地震科学研究,很难拒绝。几经犹豫,最终我还是回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但是我找准了研究对象和结合点。我把强震多发的青藏高原周边和天山两侧作为我的研究地区,从地球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发生在这些地区的强震,又从这些地区地震活动揭示的深部过程反过来研究地球动力学。由于从新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开展的研究,使我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危险评价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在地震危险评价方面,我参与主持了全球地震灾害评价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评价了我国主要断裂的地震危险性,主持了有关强震预测的973项目,组建了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至近仍担任实验室主任,这些研究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地球科学的基础研究方面,我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在运动学和动力学,解剖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祁连山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天山隆升和变形的动力学模式,多篇学术论文在Nature、Science等顶尖刊物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赞赏。我的径路和经验表明,找准结合点,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最大幅度地体现个人价值,实现双赢。这就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而只考虑个人利益的人永远达不到这样一种高度。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同学们,作为刚踏进校门的新生,也许你们还留恋着远方家的温暖、亲人的陪伴,偶尔会偷偷流下几滴思乡的眼泪;也许你们还回味着高考结束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偶尔会感慨时光飞逝不留痕。但是从今天起,你们在中山大学开启了人生道路的一个新起点。在这美丽的珠海校区的校园里,宽敞辽阔的大操场是一流的运动场所、凉风习习的隐湖是绝佳的早读乐园、设备齐全的教学楼是最棒的学习之地、藏书万卷的图书馆更是伴你成长的引路人。你们要展开双臂,拥抱全新的大学生活,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亦步亦趋,不断成长。

  同学们你们是中山大学的希望,校园因你们而生机勃发,家长因你们而欣慰自豪。希望你们珍惜光阴,茁壮成长,未来把握在你们手中,我衷心祝愿你们身心健康、学习进步,成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优秀学生,成为各界的精英和帅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改初衷,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矢志不渝。成功与胜利,永远属于那些怀揣梦想、笃定前行的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