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镜泊湖”会议3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镜泊湖”会议3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2015年12月4-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镜泊湖”会议3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联合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高等教育评估:中国经验与世界新趋势”,会议的开幕式由评估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作宇教授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主任季平女士致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大会共邀请九位专家就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和国际趋向等议题进行了报告。

  王冀生同志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详细阐释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系统反思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和谐评估的理念,指出教育评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对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延保教授比较了上一轮“教学水平评估”和目前“审核评估”的差异,指出“评估方法”是保障评估工作成效的关键。前者注重“审—品—评”;后者强化“品—审—评”。前者“重审”,后者“重品”。前者突出“权力”,后者彰显“和谐”。

  钟秉林教授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指出,推进内涵建设是加强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高校是质量建设的主体,每个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明确“内涵”的含义,要把凸显特色,强化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性作为提升学校质量的重要路径。

  刘凤泰主任阐释了教育评估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作用。他指出,从首轮评估的实践来看,评估对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评估的价值导向、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环境。

  张德江校长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分享了十年来参与教学评估的体会。一方面,从参与者的角度,对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从政策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又从评估专家角度,对高校加强学校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实际、有效的指导性建议。

  章兢书记的大会报告“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看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角度等多个视角系统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价值。

  王战军教授将评估和“大数据”生动结合。他指出数据不仅仅表现为“教学状态数据库”这类型的基本数据,更表现为对一种行为、一种活动的综合分析。这一观点拓宽了教育监测评估的范围,促进了教育评估的指标的多元化和全面化。

  谢维和教授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出发,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评估的定位问题,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要从“学习”和“参与”的“交作业”模式走向“共建”模式,要注重特色建设和“语法”建设,参与到高等教育评估的标准制定中来。

  王伯庆博士探讨了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提出了“教学过程的质量评价”的操作模式,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有指导性意义。

  本次大会还评出12篇优秀论文,舒忠梅博士代表优秀论文获得者作了“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经历及其影响机制探析----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学习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探讨。

  本次大会就“高等教育评估30年的经验总结;管办评分离制度下高教评估新走向;高教评估与质量保障的理论探索与个案研究;高教评估的国际比较”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分组研讨,获得了广泛共识。

  周作宇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我国从“镜泊湖”会议之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质量评估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制度建设从无到有,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比今天更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习、成长。他进一步指出,教育评估分会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在未来的发展定位上,将致力于“五化建设”,即:学术化、专业化,独立化、信息化、服务化,这需要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供稿人:刘益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杜瑞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