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华电聚焦» 《中国电力报》专访刘吉臻校长: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社会携手

《中国电力报》专访刘吉臻校长: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社会携手

  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社会携手

  ——访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

  记者: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全社会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在您看来,能源电力行业应该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为大气污染防治作出贡献?

  刘吉臻:在做好能源工作方面,国家和政府采取了诸多举措,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且将之列入国策。在此方略之下,我们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单位GDP能耗下降3.7%,燃煤发电去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率降至321克/千瓦时等。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也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在法律政策层面,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节能法等。在市场经济层面,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建立阶梯价格制度,在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对于能源浪费、过度消费实施惩罚措施,从而约束用能行为。在技术产业层面,大力推广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文化教育层面,提高国民素质,塑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文明绿色的国民素质。彻底摈弃“土豪式”的浪费行为,形成浪费即遭“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中国是人口大国,每个人都能节约一度电、一吨水,节能潜力十分巨大。

  记者:所以您认为,节能减排需全民参与,并且在政协分组讨论中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请您介绍一下。

  刘吉臻: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需求还在增加,能源问题必将进一步凸显。能源危机不仅是物质性危机,也是精神和知识危机。人们面对雾霾的无奈、恐慌,无法反思生态与能源之间的延续性发展思路和理性面对个体对于能源危机的责任,这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普遍缺失所导致的一种精神和知识危机。所以,我们必须倡导节能优先,填补生态文明教育的空缺,充分地提供生态教育公共产品。十几亿中国人民始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政府也必须以生态文明教育赋予每个人节能环保的权利和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型社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各级高校、社会媒体加强节能公共知识整理与创造,给工业发展决策者、普通百姓节能环保者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加强和丰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危机教育、社会舆论等领域的浑然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当为国民种下环保理念的种子,此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记者:华北电力大学拥有一批国内、国际先进的重点实验室,这些科研力量是否也将电力行业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纳入研究重点?

  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以推进国家能源电力发展、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己任,不断推进学校向高水平大学建设方向努力。破解电力行业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也是学校科研攻关的方向和目标。

  我校建立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去年,“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该中心重点开展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高效运行与过程节能技术、火力发电清洁运行与环保减排技术等4个方向的工程化研究。

  记者:作为一所行业背景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具有哪些行业特色?

  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办学五十多年来,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紧密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走了一条“校企合作兴校之路”。去年,我校第二届理事会组建,学校以此为平台,促进和企业的科技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一方面,跟踪企业行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为能源电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行业需求本身也是国家需求,服务好行业,就是服务好国家。另一方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未来发展潜能的需求,我们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比如,针对近年来的风电大规模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2006年,学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风能动力专业,并整合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专业组建了全国首个可再生能源学院。目前,这些专业发展态势良好。核能是在解决能源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发展的,尽管核能的发展进程受各种因素影响,时冷时热,但我校依然在核能发展相对较冷的时期坚定地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为中国第5个能够培养核技术核工程人才的高校。发展智能电网,也需要大量人才,我们也及时建立了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