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以首善标准打磨思政课——北京高校加强学生思政工作纪实

以首善标准打磨思政课——北京高校加强学生思政工作纪实

  10月28日,“首都高校百名名家共讲十九大活动”在北京科技大学启动。10月30日,北京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宣讲团在北京大学成立。10月31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发布第一批北京高校学习研究党的十九大精神20个重点项目……

  党的十九大闭幕以来,首都高校加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迅速在全市90余所高校百万师生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林克庆10月31日在首都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上说,“这个政治任务既是首都高校必须以首善标准完成的光荣使命,也是对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一次实际检验。”

  思政课程成体系

  “名家领读经典”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这几年着力打造的市级思政课平台,本学期共有近2000名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同上一门思政课,聆听30余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家的授课。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郑登文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北京市先后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全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思政课改革和专职教师激励等制定有力政策,市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资源支撑。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将高校思政课的机构、设施、队伍等指标纳入《北京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标准》,并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在前两年每年选取20所高校进行专项督查的基础上,2017年底将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

  目前,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北京市建立了11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其资源集聚优势,联合京津冀地区5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人才支撑和资源支撑。

  思政课堂求实效

  今年,林克庆不打招呼深入3所高校的一线课堂听课调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全体领导分别到1所高校听课调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组织150余名专家对91所在京高校开展全方位、全覆盖式听课调研并撰写分析报告。

  调研结果显示,北京高校思政课学科基础厚实、支撑平台有力、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素质过硬、创新成果频出、学生满意度较高。然而,在部分思政课堂上,也存在教学系统性不够、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育人实效,北京分两批设立20个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鼓励高校从机构、学科、课程、教材、教师、教学、协同等方面实施综合改革,形成以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文章,成果进课堂”操作框架等为代表的有益经验。

  以提高课堂“抬头率”和学生“获得感”为目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依托5门本科生课程研究会和研究生课程研究会,举办高校思政教学比赛和集体备课活动,鼓励教师探索教法改革,形成以清华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国人民大学“一体两翼”模式、北京师范大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中央财经大学“问题链教学法”、北京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仿真”课堂、北京工业大学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成果。

  自2016年起,北京市每年设立8至10个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聚焦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由思政课骨干教师协同其他教学和研究领域教师共同组成研究团队,深入研究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发展变化规律,巩固和强化思政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强化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教条、刻板的状况,让思政课活了起来。中国农业大学制定“全程化、菜单式”实践教学方案,由学生以自主选课形式获得实践学分;中央美术学院实行课堂串讲、名师讲座、经典阅读、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把艺术学子带入“艺术家状态”;中国戏曲学院牵头举办“讲艺术思政,谱德艺华章”学生实践作业展,探索以文化人新途径,让学生在主动探求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自觉。

  思政课教师提实力

  近年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按照提高政治素养与学术素养相结合,全面培训与骨干培养相结合,市级培训与基地、学校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实力。

  理论武装为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实施铸魂工程,每年暑期组织教师到井冈山、延安、上海、昆山进行学习实践;在京郊建立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走基层、看变化”主题活动,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深化思想理论认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启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高精尖”项目,建设高水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资料库和集课堂支撑、教学互动、专题辅导、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

  强力打造骨干。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个研修基地,每年选派40名青年教师开展访学研修,接受名师“一对一”指导,几年来共有近200名教师参加;发挥15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标杆作用,凝聚起一批青年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实施“扬帆资助计划”“择优资助计划”,每年专项激励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经过几年的定向支持,北京高校涌现出了一大批讲课效果好、影响力大的中青年名师和骨干队伍。

  强化政策保障。自2016年起,按照人均每月2000元的标准为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发放补贴;以教学为导向,三年内评聘100名特级教授、200名特级教师,其中2016年首批评聘特级教授36名、特级教师57名,有力增强岗位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发展论坛、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建设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的“开放研修平台”,为教师学习交流架起了多样、畅通的桥梁;评选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学术奖学金,表彰近200名获奖学生,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后备军打下基础。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抓住高校领导和专职队伍这个关键,联合中央党校、市委党校连续举办4期专题研讨班,对北京31所市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60所高校主管校领导、宣传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学工部长、研工部长共300余人进行了系统培训。

  依托本科5门必修课程教学研究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集中开展高校思政教师暑期集体备课,组织骨干教师按照教材体系示范授课、专题说课并由专家现场评课,安排优秀辅导员介绍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需求,实现“备教材”与“备学生”的双重效果。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新时代蓝图,北京高校要做学习宣传研究十九大精神的排头兵,以改革思维、首善标准推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传播平台和宣传教育的坚强基地。”林克庆说,“这是北京高校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也是北京高校必须担当的历史任务。”(中国教育报记者 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