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我国慕课数量已居世界第一,用好优质资源是关键 ——慕课如何“打开”教学新方式

我国慕课数量已居世界第一,用好优质资源是关键 ——慕课如何“打开”教学新方式

  1月15日,教育部正式推出了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有200余门慕课登陆国际著名课程平台,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线上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课程。我国慕课建设已经步入世界前列。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几年前,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战德臣承担了“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课程改革的工作,这是教育部倡导面向全国600万名大学新生开展计算思维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2013年战德臣编写出版了全新教材,2014年又建设了慕课,“这一做就走上了用慕课推动教学改革之路”。本次推出的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也在入选之列。

  从2014年5月在爱课程网上线至今,“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慕课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教学改革实践,全国有百余所学校参与项目实践,到目前为止,累计有60余万名学员学习了课程。在战德臣看来,基于慕课的教学可让课程内涵深度化、内容讲授可视化、实体课堂互动化,进而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这些优点能系统性地解决时下大学里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同时,国内一大批高校的慕课也在蓬勃发展,本次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中,选课超过10万人次的课程就有78门,占16%,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大学英语口语”选学人数超过98万人次,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选课人数达到了85万人次。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说,我国的慕课建设起步不晚,“跟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2012年被公认为世界慕课元年,当年8月教育部就派出了考察团,赴美国、日本进行慕课考察。随后,相关的制度设计、开课实践也迅速跟进,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将学生有组织地学习在线开放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提供专项资金和政策保障。

  吴岩说,起步之初,我国慕课建设就确立了要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目标,且将应用对象定位于大学教育,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课程建好还要用好

  “在线课程建好了不用,就是摆放的花盆。共享优质课程,可以让更多学生不出校门也能接受名校名师的教育。”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龙说。

  对此,战德臣持有相似的看法。他认为,慕课的发展在于应用,应该让每一名努力应用慕课的教师都得到鼓励。“黑龙江省教育厅、省高校优质课程联盟最近颁发了一些奖励,比如‘最佳互动奖’‘最佳推广奖’,不仅奖励建设慕课的教师,也奖励慕课用得好的教师,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经验。”战德臣说。

  2016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专业2015级学生彭晓与慕课结缘,慕课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2016年起,彭晓在线学习了15门课程,既有专业课也有通识课。彭晓说,慕课以“学”为主、以“授”为辅的新颖教学形式,激发了自己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还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思维能力。

  “关于慕课我想对全国的大学生们说:第一,珍惜时间,做好计划,努力按照计划实行,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第二,调整好心态,把学习当作兴趣,而不是任务,多学自己想学的;第三,永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彭晓说。

  打破“围墙”要多方发力

  福建一项针对慕课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该省高校跨校选修在线开放课程的学生数正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学生对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可度较高。但是,一些高校承认的慕课学分仍然很少,主要原因一是为了保护本校教师已有课程,让本校教师有课上;二是担心在线学习效果不理想。

  放眼全国,此类问题同样具有代表性,一些高校也在打破“围墙”方面展开了探索。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介绍,作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北大协调组织相关学校实现了在线课程跨校共享,联盟聚集了上百所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上千所大学提供在线学分课程,累计惠及上千万名学生,其中有近1/3的学生来自西部省份。“在课程学习的意义上,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北大的学生。”高松说。

  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的“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是此次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中,9家为入选课程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国内课程平台之一。“各课程平台间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协同发展、打通学习接口,探寻和实现课程资源及教学基本信息、统计数据等深度共享的有效途径,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根据平台定位和目标受众,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以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服务教学,推进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说,“爱课程”平台愿意与其他课程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现在线课程、学习数据以及相关资源的开放共享。(中国教育报记者李澈、龙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