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发言摘登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发言摘登

  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攻坚战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 上海市教委

  上海将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检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试金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过程中的核心课程地位,同时充分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造“三全育人”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攻坚战。一是加强学科支撑。上海专门制订实施了《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同步布点建设15个上海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个学院予以持续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二是教学方法创新。上海各高校思政课大胆改革创新,积极融合课堂主讲、现场解疑、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着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寓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三是师资团队建设。上海充分发挥全市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同时,在全市推出十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授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工作室。

  将马克思主义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是打造“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先后推出了“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这些课程可以说是“开一门、红一门”,有些甚至一座难求。二是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上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从战略高度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目前,上海已实现“三个全覆盖”: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三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近年来,上海积极促进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网上“第三课堂”融合,推进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有机衔接,逐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四是拓展开门办思政。在市委高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部署下,上海着力推进“开门办思政”,积极营造全社会育人氛围。对此,一方面向师生开放更多优质资源,其中包括城市改革开放成果、全市党建研究成果等。另一方面让更多优质资源走进校园,包括请院士、劳模等先进群体进校园,各类专项计划进校园等。

  强化制度建设,为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支撑保障。一是市委高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提供有力组织保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定期研究分析、开展专项督查,2017年决策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十大专项行动计划。二是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为防止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仍停留在柔性倡导上,自2014年起,上海结合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师教学激励计划,针对各校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评定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抓手。三是以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育人的能力。

  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

  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

  复旦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各项工作,突出“四个注重”,做强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注重顶层设计,坚持思政课立德树人导向。一是完善课程体系,解学生思想之“渴”。从学习需求出发,建设“4门必修+11门选学”的课程体系,其中4门思政课必修课已全部建成国家或上海市精品课程。二是构建教材体系,解学生理论之“惑”。对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课件讲义进行“版本升级”。建立问题采集与反馈机制,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痛点、痒点,集中力量为每一本马工程统编教材编写辅学读本。三是创新教学体系,解学生实践之“困”。从实践需求出发,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专设相应实践学分,精心设计实践环节,引领学生通过实践调研增强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坚定“四个自信”。

  注重学科驱动,厚植思政课理论底蕴。一是服务党的理论创新,为思政课立魂。组织校内外40多位知名教授和上百位专家,分六大系列、40个项目,按照“1个项目+1个团队+1个学科+1门课程”的模式,牵引带动全校思政课程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二是借力“双一流”建设,为思政课筑基。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资源,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三是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思政课培土。深化部校共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融合发展,在队伍整合、资源集成、协同攻关上形成集聚效应。

  注重质量提升,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推广“三集三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的问题导向和教师科研咨政的前沿问题意识;通过集中培训提素质,补齐短板,提升教师理论素养;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方式。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有计划选派思政课教师参加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共建单位、基层乡镇以及驻外机构等开展实践,使教学更有深度,研究更有温度,育人更有力度。三是坚持专兼结合。健全集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培训、聘用、督导、考核于一体的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拥有正高职称者达22人。坚持开门上思政课,邀请“大功三连”、航天英雄、公安英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模范人物走上讲台。坚持党政领导上思政课制度,校党委书记、校长2017年4次为学生上思政课。

  注重辐射引领,形成“思政课程”加“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一是精心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开设“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综合运用理论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把理论和实践讲准、讲活、讲好。二是重点建设综合素养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加强综合素养课程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重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政”建设,从教材、教纲、教案、教程和教师等关键环节抓起,将“四个自信”嵌入到所有课程教学中去。三是扎实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三十百”示范工程,首批建成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门“课程思政”示范在线课程以及超过100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

  把思政课纳入“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

  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上海大学把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纳入“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将思政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汇聚多学科育人资源,增强思政课堂理论说服力。一是开展集体备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上海大学制度化推进集体备课会,校领导全程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备理论”“备学生”“备热点”“备方法”,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使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有计划、分专题地进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发挥马工程统编教材优势。积极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基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思路,参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南》《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养读本》,着力解决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帮助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深讲透。三是打造品牌,建设好“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邀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组建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教研一体化师资团队,在全市率先推出“大国方略”思政课选修课,第一时间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打造多元化师资团队,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一是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立交桥”式培养体系。充分运用上海市示范马院、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等平台资源,以“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打造“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学论坛”等品牌项目,让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和全国的名师大家交流互动;另一方面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构建生态式队伍培养体系。二是首创“项链模式”,汇聚各条战线优秀人物走进思政课堂。学校自2006年开始探索“项链模式”,在思政课堂引入名师大家、党政领导、企业高管等各条战线精英人物,构建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三是依托同城平台,实现全市优师资源共享。自2014年起,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大学试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城平台计划”,专门设立招生名额,邀请全市高校知名专家、教师来校担任兼职博导、硕导,组建联合导师团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推出多样化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堂实效性。一是课堂始终回应大学生现实疑惑。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化“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改革。在近8年的实践中,上海大学共收集整理学生原始问题近10万个,建立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课程教学问题库,编撰出版《思考与解读》《释疑与解惑》《教学与实证》等系列教学研究成果。二是课堂始终注重话语体系转化。连续举办7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204期社科论坛,组织实施28期教学基本功培训,帮助教师以话语创新“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增强理论回应时代问题的能力。三是课堂始终与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进行“微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探索了基于问题解析的课堂课外、线上线下连接式教学模式,师生在“乐乎圈子”网络论坛上发帖成千上万,表达真情实感,通过课堂互动、随堂反馈、课后网络互动等方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教学和师资建设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

  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工作部署,聚焦问题,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全面提升,统筹推进课程、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

  整体化布局,着力构筑思政课建设大平台。一是全面部署推动。坚持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高度抓好思政课建设,以首善标准不断强化支持和保障。市委印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推出了一系列硬举措,统筹推进课程建设。二是拓展课程体系。在办好思政课必修课的基础上,创办“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2017年下半年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5门课程,组织近百位理论名家围绕“治国理政”“理论创新”“全球治理”等重大主题,为2000余名选课学生系统授课,同时安排青年教师担任课程班主任、组织学生研读经典等,培养了一批理论骨干。三是深化“三进”实效。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编写《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议》,建立“市级示范+校级协同+校内集中”三位一体的教师备课机制,市级层面组织了500余名一线教师集体备课,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精准化改革,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一是强化听课调研,全面掌握教学“家底”。按照教育部“大调研”要求,组织近200位领导、专家深入各高校一线课堂集中听课千余节,形成书面报告百余份。健全老干部、老教师担任教学信息员机制,每学期组织近60名信息员开展常态化听课400余节。二是强化改革驱动,着力突破教学“瓶颈”。设立20个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以3年为周期,对每个示范点每年支持经费20万元,推动学校从学科、教学、师资、协同等方面综合改革,强化思政课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三是强化资源统筹,不断提升教学“口碑”。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以首都发展的生动实践增强理论说服力,编写《大国之都》《首善北京》等教辅读本,举行思政课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广泛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组织150余名博士生和千余个“学习小组”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深入基层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

  贯通化培养,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师能力。一是健全进阶式培养体系。针对青年教师基本功较弱等突出问题,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建设阶梯状培养机制。二是建立开放式支持平台。在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建立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思政课“开放研修平台”,组织教师网上选课、现场听课、课后评课,每学期人均听课超过20学时,开展互听互学互评,变集中培训为自主进修。举办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帮助教师练好基本功。三是营造立体式发展环境。实施“铸魂工程”,每年组织思政课教师到革命老区、经济开放地区学习实践,组织他们到党政机关挂职锻炼。为百名思政课名师、骨干教师拍摄人物肖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师德典型、教学经验,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展现思政课教师的精气神。广大教师表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提升了,站讲台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

  实践网络创新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 天津市教委

  天津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始终把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来抓,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强化编制经费保障,增强思政课教师自豪感。在人员配备方面,增设1300个思政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专项编制,所有编制专项专用,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在经费投入方面,设立了每年1亿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支持高校思政课建设,为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提供财力支撑。在激励机制方面,设立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补贴,按照专职思政课教师每月人均2000元标准发放单独的岗位津贴,在待遇上体现思政课教育价值。

  推进教学科研改革,聚焦思政课实效性。在教学方面,联合市委宣传部,设立了天津市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每个项目资助300万元。设立了天津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项目,每个工作室资助30万元,每个工作室面向全市培养8—10名青年骨干,形成成长梯队。制定了市教育两委领导、市教指委委员、高校思政课负责人三级听课调研制度。在科研方面,整合各高校优势资源,以区域化校际合作形式重点建设若干天津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基地,每个资助100万元,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和理论探讨,协同提升理论与教学水平。针对思政课教学科研,单独设立了思政课领航学者项目、思政课教学科研示范团队项目、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推广项目、思政课精品课程项目4类专项资助课题。

  狠抓实践网络创新,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一是围绕质量建设提高学生“抬头率”。成立了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宣讲教授团,在全市高校授课58场,实现高校全覆盖。打造了学生思政公开课大赛品牌,让千余名大学生登上讲台,从自己的视角讲授思政课,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二是围绕网络思政提高学生“点击率”。自主研发了思政教育“超级校园”手机应用,覆盖全市90%以上大学生,功能涵盖课堂查勤、作业审阅、在线答疑、师生互动、即时通信等多项功能,高校所有思政课教师都能和任何一名普通学生直接对话、无间隙交流。依托平台组织的“思政网络课程展示”等线上活动,参与规模都超过20万人次。三是围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率”。制定了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分制度,实现了课内外实践教育一体化。建立了由思政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由思政课教师具体出题目、做指导,辅导员具体组织,联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天津将重点围绕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实施政治能力提升工程,制定《天津市市属高校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意见》,加强意识形态引领,将思政课建设情况作为高校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实施“十百千”工程,制定《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实施意见》,集中打造10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和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00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和1000名学生思政公开课。依托“超级校园”手机应用,建设思政课网上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实施“一体化”工程,成立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完善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支持思政课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全体教师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施新入职思政课教师担任辅导员制度。

  建设思政课示范课堂 落实协同育人机制

  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

  武汉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核心课程,把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教育部“打赢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学校着力加强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锲而不舍地推动学科优势和教学优势的“双强化”和相互转化。武汉大学拥有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A+”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一流建设学科,将思政课建设质量纳入学科建设考核体系,完善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丛书,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近20项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4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丛书12本、中国梦系列丛书4本。通过学科优势反哺课程教学,以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建设,用课程建设检验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支撑、齐头并进。

  二是锲而不舍地坚持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双推进”和持续探索。一方面坚持课堂为本、内容为王,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模式创新”,推进多元立体综合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组织课程组开展集体观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零时差”进课堂,开设“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战略”试点课堂。鼓励教师探讨教学方法,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等专项试点项目。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相长。

  三是锲而不舍地深化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双创新”和优势互补。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精心设计知识点、教学模块和讲授逻辑。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在线开放课程特点的讲授风格,用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运用慕课手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武汉大学本科4门思政课必修课在线课程在国家级教学平台“爱课程”推出,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立体化理论学习社区,探索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在线课程受到师生广泛好评,截至2017年12月,选课人数达到24万。

  四是锲而不舍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发力”和有机融合。学校聚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组织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大调研、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协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调整重构等,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融入所有课程。定期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联席会,共探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校领导带头讲思政课和党课,2017年讲课40余次。六院士团队20年坚持面向本科新生开设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传授深度融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

  下一步,武汉大学将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着力建设思政课“示范课堂”,发挥“示范课堂”引领作用;着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特点的新手段和方式,打造思想理论融媒体新平台;着力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开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