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赵军 夏建国:“新工科”建设方略8大关键词解析

赵军 夏建国:“新工科”建设方略8大关键词解析

  “新工科”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高等教育改革话语中瞩目的焦点。近一年来,新工科建设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 “北京指南”三部曲起承转合,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不同形式的专题研讨遥相呼应,新工科建设的生态大环境已创设完成。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国家级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以新工科建设引领工程教育改革成为高校的共识。八大关键词的提出意在勾勒出新工科建设的行动架构,提高工程教育改革的确定性。

  关键词一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耦合

  人类社会是集体想象的建构,但是这种建构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秩序。在帕森斯看来,社会系统能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延存,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托管系统满足了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系四个功能性条件的结果。当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迅速颠覆传统行业、改变经济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时,亟需高等教育系统在科研、人才供给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适应功能;同时,随着吉登斯的 “知识生产模式Ⅱ”成为常态,高等教育发展也愈加依赖经济社会提供课题和办学资源,更加需要行业企业更多的介入到学校科研与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系统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与经济社会系统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这是新工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二

  分类自主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囿于教育分层观念,加之学科水平和大学排名的导向作用,多数高校还是按照学科内生模式进行知识创新,按照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忽略了不同类型院校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所应持有的多样化发展观和质量观,导致了社会服务功能的弱化和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调。新工科建设强调分类发展,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要强调的是,新工科建设是占全国高校数量达90%以上的地方高校累积办学特色的重要历史机遇。相比其他两类高校根深蒂固的学科规训,地方高校更易于打破学科藩篱,理应因时而动,加强与区域经济文化的关联,探索个性化的办学模式,加强特色工科专业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

  现代性的反思性介入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社会的变迁速度愈加迅猛,新工科的提出是对工业社会这个 “高度现代性阶段”工程教育境遇自觉反思的结果,并内在的指向未来。吉登斯认为随着现代性的产生,反思被渗透到现代制度的方方面面,导致意识和实践始终存在于一个过程之内,反思  “被引入系统再生产的每一个基础之内,致使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之中”。这意味着相对于 “旧工科”的结构化,新工科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持续性、长期性的双向建构、相互反映的过程,其间反思性将贯穿工程学科的重构和工程教育改革的全程,对新工科建设实践的新认识一直连续不断地检验旧的实践,对实践行动的反思也不断更新对新工科的认识,从而推动新工科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四

  “全人”教育

  复杂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能力素养,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要求加强学生情感、伦理、审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北美出现了全人教育理念,经过迅速发展和完善,成为21世纪推动大学改革的重要思潮。本文提出的 “全人”教育规避了全人教育理念对人精神世界推崇的矫枉过正,借鉴其合理的成分,倡导实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工程教育,培养兼具工程技术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应用情境的创设,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注重课程的整合,除工科课程自身的整合外,还应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学科间建立广泛的联系网络。

  关键词五

  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

  产业界与教育界的相对割裂对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造成制约,而共同体具有整合功能,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建立命运与共的合作有机体,其具有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等特征。利益共生是 “长效”合作行动的前提条件;情感共鸣潜在地聚集共同体的凝聚力;价值共识是指相关主体就共同利益采取合作行动达成 “行动意向的一致”;责任共担是指产教合作主体在合作中要承担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主要通过 “契约”来实现;发展共赢是指各相关主体均在合作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这保障了共同体建构的持续性。高校应以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为导向,坚持开放办学,与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等构建产学研联盟,合作办学校、办学院、办专业、办协同中心、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以共同利益为导向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产教合作命运共同体为产业界与教育界持续的能量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关键词六

  知识体的整合性重构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经济时代的纵深发展,科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对工程学科知识体改造提出了新要求,除新的科学技术催生出一些新生学科外,通过跨界、交叉、融合产生出新兴、新型学科将是新工科面临的主要任务。对多数高校来说,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更具操作意义。以美国的STEM教育为例,其整合的课程设计主要有两种模式,相关课程 (the correlated curriculum)模式和广域课程 (the broad fields curriculum)模式。前者保留各科目的完整性,但注重科目之间的联系和编排;后者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内容整合,形成结构化的新课程。当前,我国高校主要采用第一种课程整合模式,如完全学分制,而广域课程模式进一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更具新工科建设意义,但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关键词七

  新工科教育范式

  传统工程教育范式不能适应新经济的要求时,亟需进行范式转换。范式转换是对传统的继承和超越,进而成为新的 “传统”,新工科教育范式的建构要经过对科学范式、技术范式和工程范式的扬弃,面对新问题、新形势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提炼,是一个较长周期“螺旋式上升”的研究和实践过程。在工程教育共同体内,工程教育的管理者、研究人员和教师通过对工程教育相关领域内公认的问题或理论的本质进行研究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固有了一些共同的观点、理论或解决问题的手段。新范式的研究和应用要突破这些固有经验和思维定势,拓展国际视野,充分识读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充分借鉴CDIO模式的有效经验;立足本土实际,充分挖掘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新成果,打造工科教育的中国范式。要指出的是新范式需要高校在管理层面系统推进,且通过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检验后才能成为工程教育共同体普遍接受的方法论。

  关键词八

  教育综合改革

  新工科建设的创新性、关联性、持续性、长期性、发展性等特征,要求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如学科专业体系的重构、课程知识的整合等需要不同学院学科专业的协同、交叉和融合,不仅直接关系到跨学科组织模式的创新,而且与学校发展定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密切相关。高校应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工程学科发展、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进行科学规划,举全校之力从教育理念、制度建设、组织模式、教育资源等方面制定和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处理好学科专业之间、学科专业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制约新工科建设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问题的保障。(作者分别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