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宏伟目标。今天本版刊登的几篇文章,围绕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主题进行阐述。——编者 

  任友群:建设教育强国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归根结底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办对的教育、办好的教育、办强的教育。

  办对的教育: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解决为谁办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根本性问题。习近平同志今年5月2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提出“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具体路径,必须遵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内在规律。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办对的教育。

  教育具有政治、文化、经济等多种属性,一个国家的教育必然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国情不同,教育的理念、政策、制度、模式等也会有所不同,那种试图找到一种通用的、普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办的教育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这决定了我国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是因为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推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只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能向着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自信。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关键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教材教学、校风学风建设之中,体现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办好的教育:注重教育质量、发展素质教育

  教育是国计,教育是民生。好的教育是国家之需、百姓之盼。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是有质量的教育、好的教育。因此,办好的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更好的教育是重要内容。更好的教育应该是有质量的教育。有质量的教育内涵非常丰富,核心内涵是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发展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要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如果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了少数几个高分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就不是有质量的教育。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新时代素质教育被赋予哪些新的内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素质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发展素质教育,办好的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同时,是否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也是衡量是否是好的教育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进一步破除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解教育发展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办强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必然要办强的教育。强的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体现的是教育的综合实力,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等。目前,我国教育体量世界第一,但在不少方面与世界教育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办强的教育,关键是在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教育现代化水平不高,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也难以顺利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体现, 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式方法等的现代化。加快教育现代化,既要使我国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又要充分体现我国教育的特点。换言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是跟在世界教育强国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就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教育体系, 更新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使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强起来,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强不强,关键是看能否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我国教育强不强,就要看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强不强。我国教育只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重要作用、作出巨大贡献,才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因此,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强的教育,就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使教育强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比如,高等教育涉及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能够不断培养大量一流人才,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只有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大学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支撑。(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教授)

  顾明远:强国必须强教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是强国之本,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各国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必须靠人才。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这是深入把握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得出的必然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之所以能实现这一伟大飞跃,与我国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培养大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密切相关。2016年,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77.4%,小学净入学率为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还不是教育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须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教育培养人才。今天我国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建设教育强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走进大中小学,在与师生座谈时深入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同志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谈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时说:“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强调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人的德行,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德的优良传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今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在社会变革中文化日益多元化,一些腐朽文化也随之而来。这导致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更要求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检验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不能完成好,跟教师队伍有很大关系。建设教育强国,就要把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重大工程。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鼓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做到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建设教育强国,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在要求。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获得自身发展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程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建成教育强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却不能变。我们党继承和发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与归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根本定位与时代要求,是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立足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国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战线的光荣使命。建设教育强国,要求教育战线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来审视。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关键是要确立这个根本检验标准。比如,对于我国高校来说,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必须注重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我国高校要突出中国特色,关键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将其全面落到实处。首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办学的制度优势,充分证明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性。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这一点上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其次,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最后,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离不开素质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者系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邬大光:加快教育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更加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教育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历史上看,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内在要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有志之士提出救国图强的“教育方案”,并开展了许多办学实践。但是,中国真正的教育现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启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这使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时再次强调要“加快教育现代化”,表明教育现代化对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加快教育现代化,基本任务是解决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包括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教育发展现状与教育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问题等。当前,加快教育现代化,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现代化是要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支撑和引领。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一个国家能成为经济中心,其背后往往有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作为支撑。而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形成的背后,都有教育中心作为支撑,教育中心能够推动科技持续创新和文化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包括建设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众多要求。而建设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基础是建设教育强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先进科技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展开。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核心都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任务始终贯穿教育现代化全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求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围绕人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发力。从过去一段时间看,一些学校的教育实践偏离了这一方向。例如,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些学校对升学率的关注超过了对教育过程本身的关注;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学校对科研、社会服务的关注超过了对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的关注。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使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回归到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教育现代化应与社会现代化同频共振。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涵盖与教育相关的各个领域,既有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也有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历史上看,教育现代化是同社会现代化紧密联系的,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社会现代化都会带来教育形态的巨大变革,带来知识内容及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教育现代化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和社会现代化同频共振。从现有条件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为推动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较好基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换言之,我国社会现代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应用好这些条件。当前,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开始迈入教育技术尤其是互联网驱动发展阶段。在这一轮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和世界上的教育强国可以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用教育技术“倒逼”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成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契机。

  教育现代化要善于从细节入手。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但解决好这一宏大课题也需要从细节入手。比如,当我们把视野投向课堂教学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教学课堂,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灌输式教学。从上个世纪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这个问题就广受诟病,至今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加快教育现代化,需要实实在在地来一场“课堂革命”,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这一变革需要在实践层面尤其是微观层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观念层面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