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熊丙奇:如何建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大学?

熊丙奇:如何建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政府网11月5日公布,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

  这一措施,在总体方案中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其实,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科在建设世界一流中不同的处境,而推出的措施,也关系到何为世界一流这个根本性命题。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人们自然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世界一流?这次总体方案提到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对一流进行了概念化的界定——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对于这两个一流,我国高校都存在一定的困惑,比如,一流成果似乎比较容易界定,而一流人才却相对更难,而对一流成果的界定,理工科又比人文社会科学容易,因为理工科可以用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来评定,而人文社会科学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机会较少。

  大家所见的我国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的“现状”与“成就”,似乎也折射出这种困惑,总体看来,我国高校的理工科学科建设,因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多,而快速提高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位置,清华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中,已列世界第一。而再看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理工科学科那么精彩——由于人才的指标多是一些“软性”指标(主要指国际留学生比例、博士生比例等,至于校友获得诺贝尔奖之内的国际性指标,我国高校在短期中还无法由太大的突破),国内高校并不太在意;而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学校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老师,也为自己的地位叫屈,在以国际论文、课题经费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中,学校的排名靠后,老师获得的评价,也低于理工科专业老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这也就成了一大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人文社会科学在高校中会变为弱势专业,而相关学科专业的老师,也处于弱势地位。

  这或许是这次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的原因,希望能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们,找到自己建设一流的方向和动力。在笔者看来,把不同办学定位的学校、学科专业纳入一个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本就不合理,这也是世界大学排行榜每次放榜,都遭遇争议的原因——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另外,仅以发表国际论文多少,来评价学科的办学实力,也会误导学校的办学——这只是论文中的大学,而不是能培养一流人才,真正产生社会影响的大学。

  这次总体方案提出,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这很有必要。首先,应该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而不能只关注学术研究的成果,我国所有大学都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就是开展科学研究,也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如此,就至少解决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一半以上问题,对于人才培养,美国高校衡量学校质量的指标通常包括新生选拔率、教育资源率、毕业率、校友捐赠率多项,而由于我国没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很多指标都没有,但我们也可根据现实的办学环境设定评价内容,包括生源素质指标、国际留学生比例、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捐赠等。

  其次,受教育者、国际社会对学校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的评价。大学是社会的灯塔,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应该起到引领作用。这是大学最大的价值所在。当一所大学的教授们争相发表国际论文、核心期刊论文,而不能用自己的教育,培养有独立人格、思想的学生,也不能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智慧时,就是发表的论文堆积如山,这样的一流,是很难得到社会认可的。过去10多年来,我国大学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位列世界前列,等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已经排队到两三年之后,可是,大学教授的形象,却非但没有提升,而有所下降,这是值得深思。如果能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引领纳入评价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们,在经济效益上比不过理工科教师的应用型成果,但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轻视。国家提出建立新型高校智库的设想很好,但要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必须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方案提到,要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落实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财务自主权,是核心的自主权。

  事实上,如果学校能完全自主,那么,根本不必在乎各种大学排行榜的指标,而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鼓励教授们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和潜心教学,这样的学校,会因鲜明的特色,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成就为有影响力的一流大学。所谓特色的,也就是世界的。去年习近平在考察北大时提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目前的世界一流大学,有多少是按照“一流目标”建设出来的呢?更多的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特点,逐渐积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