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顾骏:大学生做“网红”不妨平常看待

顾骏:大学生做“网红”不妨平常看待

  对“网红”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唯恐“带坏青少年”;但在越来越多青少年热衷此道时,提醒他们多一份平常心,也是应该乃至必要的。

  前不久,一项“95后生活形态调研报告”引发社会关注,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95后有着不同于80后、90后的特征和生活方式。他们敢想敢做,不盲从,崇尚“我就是我”。日前有媒体报道,95后已经大举“占领”大学校园,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而是主动把自己置身于网络,依靠人气找寻认同感,甚至赚取生活费,比如做“网红”。

  所谓“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本身就带有网络时代遣词造句的鲜明痕迹。从现有的案例来看,做“网红”的核心是“走红”,其特征是“一炮走红”,很少是长年累月努力的结果。“网红”更多时候借助了某些先天条件,特别是“颜值”——包括容貌和身材。“网红”们往往具有某些技能,比如表演才艺、写作和其他创意,一些大学生利用这些技能做起了网络直播主持人、“美妆达人”、微信高手等。

  互联网正在全面渗透我们的生活,造就了“网红”涌现的技术基础,要不是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彼此交往,不可能短时间形成暴涨的点击率和关注度。而做“网红”之所以在95后大学生中流行,又同他们堪称“网络一代”有关.相比以前的大学生,他们首次触网年龄更小、利用网络更熟练、依赖网络更严重。当下大学生热衷于做“网红”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红人”,这本身说明了95后一代人的生存特点。

  “网红”成风还跟95后的“同龄认同”有关。自80后“独生子女一代”之后,代际间距不断缩短,从一个年代为一代,到“95后”以“半个年代”为一代,这反映的不是生理年龄缩短,而是群体认同的时效单位缩短,“同龄认同”使95后的眼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伙伴身上,而聚焦度越高,热度也越高,“网红”越容易生成,也越为95后所追捧。

  除了信息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条件之外,“网红”还因为网络商业模式成熟而得到推波助澜。如今“人气就是财气”,“粉丝经济”让关注度成为有商业价值的资源,95后因此有可能玩着就把钱赚了。应当说,当下的“网红”远非过去单纯为追求“虚荣”而引人关注所能比拟,做“网红”不但能满足“虚荣”,更能带来“实利”,尚未完成学业就通过创意成为“网红”,将创业成果收入囊中的案例不在少数。

  因为可以名利双收,做“网红”对一些大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而媒体也比较关注“网红”,因为媒体从业人员的年轻化,对“网红”较以往更多地表示宽容或认可。但恰恰是这样的社会氛围,给公众尤其是家长、学校提出了警醒:对“网红”保持一份“平常心”成为必要。

  部分学生热衷于做“网红”不是什么大问题,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早已是年轻人成长的正常途径,无需过于担心。但在各类“选秀”本就让青少年心潮难平的情况下,因为舆论环境“过于友好”,而让做“网红”不只是作为多样化中的一种路径,甚至成为主导路径,恐怕仍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凡事不能过分,对“网红”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唯恐“带坏青少年”;但在越来越多青少年热衷此道时,提醒他们多一份平常心,明白网络红火并非人生全部,知道引爆和维持网络红火也需要个人付出,从而收敛起“一炮走红”的浮躁心理,也是应该乃至必要的。(作者顾骏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