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政治课堂就是战场”——解放军理工大学青年政治教员群体扫瞄

“政治课堂就是战场”——解放军理工大学青年政治教员群体扫瞄

  “这样的课过瘾!”春节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的一堂政治理论课后,学员张霖回味着课堂上的“硝烟”:教员徐羿针对学员在教学论坛关于“互联网重新评价对英雄现象的发帖讨论”,开展“翻转式课堂教学”,解开了学员思想疑惑点,课堂反响热烈。

  目前,该校政治教员群体有62人,其中45岁以下有45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要让学员坚信,自己先要坚定”

  “把自己的思想装进一个人的头脑”,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而政治理论教员承担的恰恰就是这份责任。

  “要让学员坚信,自己先要坚定。”这是该校青年教员的共识。多年来,他们几乎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平均每人每月阅读理论书籍两本以上,必看新闻联播和军事报道,必看一个小时以上的专业书刊。

  青年教员张德湘以爱买书、爱学习出名。他家庭负担比较重,平时生活非常节俭,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但买书从不吝啬,家里堆满了2000余册书籍,平时无论是上班乘公交、坐地铁,还是节假日带孩子补课,只要有时间都随时把书拿出来翻一翻。他总结的“滴灌教学法”,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社会现象、热点问题、日常生活等融合起来。熟悉张德湘为人的都说,他做人做事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80后政治教员徐羿,平时爱学习、能吃苦、会协调,多次因重大任务被机关抽调和相中。面对实现初衷的机遇,他也犹豫过,但受政治教员群体教育和影响,最终还是选择了课堂。

  这个群体中,像徐羿一样面临各种选择,经过心灵博弈,坚定留在讲台的年轻人还很多。2012年,院校体制编制调整,硕士毕业、英语专业八级的原社科系参谋程树,主动放弃行政岗位任职,选择转型当一名政治教员。

  “政治课堂就是战场,政治教员就要化气为剑”

  一次课间休息,学员梁尘问青年教员周四清:“领导干部都经常接受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为什么还有些人不作为、乱作为呢?”

  有这种遭遇的,不仅周四清一人。许多年轻教员在备课中费尽心思,而课上却常遭遇学员“逼问”。教员们感到,学员的提问解答不好,授课再精彩也是徒劳。

  “政治课堂就是战场,政治教员就要化气为剑。”青年教员王晶告诉记者,每门课开讲前,自己都会给学员留下联系方式,告诉他们遇到问题随时交流;每堂课的前一天,都让科代表搜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充实授课内容,课堂上经常充满了激烈辩论。“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完善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法’,紧盯学员的关注焦点、讨论热点、认识盲点,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撬动课堂的支点。”王晶说。

  针对重大理论、社会热点问题,青年教员们精心打造了“从苏格兰公投看西方民主”“亚投行‘朋友圈’缘何魅力大”等48堂微课和20多堂专题课,坚持在入情入理讲问题、入脑入心解扣子中传递党的声音和真理的力量。

  “课时有限,育人无界”

  在信息传递愈加快捷的新形势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急需改进。党的创新理论要令人信服,对政治教员来说,不仅要讲好课,更要做好自身。特别是他们与青年学员年龄相近、思维和行为方式相仿,既教书又育人,是学员成长的贴心人。

  学员小曾刚进军校时体重超标,多个体能科目成绩不达标,一度萌生退学的念头。任课教员吴清江了解情况后主动找他结对谈心,并当起他的“陪练”。后来,小曾综合素质突飞猛进,毕业时还被评为优等生,并保送研究生。

  “课时有限,育人无界”。青年学员是“网络一代”。青年教员们就特别重视网络平台,探索网上在线教学,下大力气建设了200多堂微课,有效改善学习环境,学员点击率直线飙升。发现学员对网上流传的质疑英雄话题存在不少困惑,青年教员们立即约请专家教授撰写分析文章,收集视频、动漫、电子相册等各类素材,按照学员的认知规律,从历史到现实、从表象到实质,分批次在网上发布。慕课、微课、在线课,就这样如同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走进军校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教员们还从院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从城市讲到乡村,从边防海岛讲到总参绿网大讲堂、全军政工网,把党的创新理论送进官兵和群众的心坎里,先后为部队和地方作辅导报告500余场。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青年教员张小燕、孙天威迅速奔赴灾区,为受灾群众和抗震救灾官兵举办心理知识讲座30余场,提供心理服务4000余人次,被新闻媒体赞誉为“行走在废墟中的心灵使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朱桁冈 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