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孙光友: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解套

孙光友: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解套

  近年来,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人们对职业教育根深蒂固的歧视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从表面上看,社会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从深层次透视,则是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最近,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明确表示,目前大家对于职业教育仍有不少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所谓“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笔者的理解就是社会观念障碍和制度设计障碍,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制度设计障碍造成了社会观念障碍。

  职业教育关乎中国制造、关乎中国经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吹响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冲锋号。这样的发展大势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有大突破,职业教育要实现大突破必须从政策机制上找寻突破口,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有新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作保障。

  首先,高职教育顶层设计要破冰。不少人谈到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时,直接就跟“高职”划上了等号。由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数量极少,本科以上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所以高职教育也就有了“断头教育”之称,学生走过这一程就“无路可走”了,那些还想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只能被迫就业。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转型,我国对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因此,如何适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格局、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从顶层设计上完善高职教育制度,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要打通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和硕士、博士阶段职业教育的通道;二是通道不仅要打通,更要拓宽,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发展的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同时,高职教育同样要办出质量,办出国家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水平,否则又会对职业教育形成新的政策歧视。

  其次,中职教育办学定位要调整。全国政协委员苏华不久前呼吁,中职教育应从“就业为主”转变为“升学就业并行”,笔者认为这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就出台中职学生“对口升学”政策,可是长期以来,中职教育都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加之对口升学计划不足,对口升学基本上就是中职教育的一个“搭头”。中职教育在办学定位上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以就业为主,与高职教育一样基本成了“断头教育”。

  中职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理应具有就业和升学两大职能。国家在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上破冰以后,中职教育在办学定位上就必须做出相应调整,除了继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之外,还要切实担负起为高职教育输送专业人才的任务。只要中职教育“升学就业并行”的机制建立起来,初中毕业生就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自主选择分流方向的良性循环,再也不用逼着所谓的“差生”去读中职学校,中职学校也就不用戴着“差生教育”的帽子了。

  再其次,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政策要改革。在完成高职教育顶层设计破冰和中职教育办学定位调整后,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必须进行相应改革。笔者十分赞成苏华委员关于独立设置职业教育高考,形成两类教育、两类高考“双轨制”格局的建议。让普通高中学生和中职学生自由选择参加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就从根本上确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大大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有利于促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共同发展。

  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也要大胆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实行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并轨招生,统一按志愿录取。过去一个时期,很多地方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分类划定中考招生线,线上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线下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这种招生政策是把中职学校变成“差生集中营”的最大推手,必须有所改变。同样,那种放手让中职学校各自为政、争夺生源、买卖生源的作法,是造成中职学校招生乱象的最大根源,也必须彻底纠正。高中阶段实行科学化、规范化招生以后,社会一直期待的深化职普融通,推进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机制就有了基础,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两类学校间自由转学,为学生成才提供多样化教育平台就有了可能。(作者孙光友系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