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何谓成功 孰能幸福——2016年开学季寄语大学新生

何谓成功 孰能幸福——2016年开学季寄语大学新生

  格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成功

  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同学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也许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在中学阶段,这个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不用说,那就是高考。不光是我们自己,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氛围都在日复一日地强化着这个目标,我们几乎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深切的体会。可是在进入大学以后,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特别清晰、具体的目标,转瞬之间已变得暧昧不明。即便我们仍然把追求成功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比高考这杆标尺复杂得多,也诡异得多——比方说,有些人仅仅因为与生俱来的高颜值,就轻易地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今天,我们需要自己来发现、设计和决定自己的未来,并为此承担责任,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课题。

  成功概念的狭窄化和僵硬化

  本来,对于“什么是成功”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但毋庸讳言,由于整个社会日益功利化的趋势,我们对于成功这样一个理念的理解,已经极大地狭窄化、乃至于庸俗化了。似乎所有的目标都可以用金钱、豪宅、知名度、媒体的曝光率来衡量,如果我们不幸没有这些炫目的饰物来装点我们的人生,那我们仅仅是活着,但并不“存在”。可以说,这样一种极其狭隘和庸俗的成功理念,给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扭曲和破坏。它还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存在感而活着。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追求幸福。可是,伴随着我们对成功理解的狭窄化和僵硬化,我们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幸福的能力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有一位成功企业家曾经告诉我,在他们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格言: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苦恼都是邻居造成的。我们奋斗了一辈子,似乎就是为了把房子建得比邻居漂亮一些,似乎就是为了在邻居的眼中造成这样一个虚幻的投影:我是幸福的。在许许多多的有关“幸福”的定义中,我认为瑞典作家拉格洛芙的说法最为精妙。她说,幸福就是对责任的自觉承担。比如说,一位母亲尽管经受了分娩的巨大痛苦,尽管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了无数的辛劳,我们都会一致同意:做一个母亲是幸福的。因为她自觉地承担了这个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觉地承担责任,是我们获得幸福的重要前提。

  立身之基与为人之本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曾经跟我说,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国之后,学业大多十分优秀。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比较容易进入最优秀的前20%,却很难进入最顶尖的前5%行列。这是为什么呢?这位学者的答案是:中国的学生虽然聪明,也很用功,但缺乏想象力,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我想,他的话或许有些道理。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还涉及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和定位。如果我们把世俗的、功利化的成功作为唯一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进入欧美名校、有一份稳定而待遇优厚的工作等等,我们奋斗的动力就会随之失去。我们知道,从事一流的科学和学术研究,有时需要忍受长年累月、默默无闻的奉献与孤独。为了追求和坚持真理,有时不仅得不到世俗的成功,还要承担各种风险和牺牲。胡适先生曾说,做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要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避风险。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超越于一般功利心之上的真正动力,我们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也很难去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学术研究。

  当然,我个人不反对成功。作为清华的教师,如果清华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我会在第一时间向他们表示祝贺、并为他们感到骄傲。我只是希望大家对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成功观念”进行认真的反思,能够严肃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立身之基?什么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所系?什么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我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需要我提出一些建议,我愿意用下面这段话与大家共勉:做一个诚实而有趣味的人,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社会关怀的人,做一个热爱自己的志业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曹宁:大学不是成功的尽头

  “考上好大学就成功了”“考上好大学,从此就顺风顺水了”,似乎在有意识的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这么跟我说的。尤其是在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就一直跟我们强调“一考定终生”,似乎考上好大学之后就不用再继续努力了。

  我曾经抱着这样的认知过了一个狂欢般的暑假,同时也是用这样的心态走进大学校园。回想起整个大一,似乎就是在一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度过的。虽然每天都去上课,却再也没有像高中时期那样专心致志地听过课,上课玩手机才是常态,聊QQ、看小说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下课之后也不去图书馆而是直接回宿舍,在看视频、逛淘宝的喧闹中直到深夜才休息。

  那个时候,我对那些努力奋斗的同学感到特别不理解。我记得刚开学不久的时候,在宿舍碰到同学李昂,她告诉我,今天在自习室看书的时候突然胃疼就早早回来了。我当时特别疑惑,都上大学了还上什么自习啊!还有一回,我在跟室友聊天的时候,室友告诉我,班里另外一个姑娘每天都会预习并且复习。我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什么上大学了还要预习和复习,这不是高中生才做的事儿吗?

  大一结束之后,大概是滑落到“谷底”了,我突然发现,这过去的一年自己什么都没有做,然而好多同学都在努力奋斗着,考高分、学英语、进社团、泡实验室……我用了一年才明白过来:原来上了大学,学习还是那么重要,并且除了学习,还需要在社团、科研方面有所发展。如果未来想要升学,那么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大二开始,我逐渐开始认真听课,减少上课玩手机的时间,开始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早早地开始准备各种期末论文……到了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几乎每个晚上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到了大四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努力程度还是不够。虽然非常幸运地有了保研资格,然而当我面对种类繁多的保研加分项时,却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加分的项目。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清晰地知道,其实大学可以努力的方向有这么多,我却没有真正地去努力尝试过。

  那个时候还听说,高中的一个师弟在高考的时候考上了北京大学,但是在考上大学之后他却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多门功课挂科险些退学。师弟的母亲为此停下工作从江西老家来到北京陪着他,他才逐渐转入正轨继续学业。

  在大四这个人生的转折期,师弟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班里的同学,有的去北大、复旦、浙大、人大等高校继续深造,有的去英美国家留学……然而我的那位师弟,却还在毕业线上挣扎……后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一进入大学就变得近乎“忘乎所以”。我和师弟都是从小生活在小城镇当中,或许是生活的世界太小了,导致我们的视野都比较狭窄,在高中毕业以前,所能看到的成功的尽头就是高考。在大四的时候,我的本科同学李昂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李昂从来没有在宿舍玩电脑,每天都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回到宿舍也是抱着电脑在学习。”她的室友曾经这么告诉我。“20多年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父亲母亲到异国他乡白手起家。16年来,尽管他们工作辛苦,他们也都尽全力让我接触到好的资源,支持我的理想。”李昂在本科毕业的朋友圈里这么写道。看到这里,我突然间明白,或许正是因为她父母对她持之以恒的激励,以及她所处的北京大都市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让她有了长远的目标,而没有把成功局限在高考这一环当中。

  眼下我的学习生涯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我来说,未来的奋斗路程才刚刚开始。(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康晨远:成功与幸福

  不愿被淘汰,不愿被甩脱,不甘碌碌无为,更不想成为那脱轨的火车。就这样,紧紧跟着成功定义的指挥棒,跟着出发,一刻也不消停的运转;偶尔棒落,疲软,喘着粗气,但抚平心绪还是向成功努力。

  时间排着四季却非永远都芳草如碧,现实经历要比我丰满的成功学理想骨感得多。如果高考前的竞争给我更多的是动力,那走进大学和即将开启求职生涯、踏入社会带我的则是沉甸甸的压力。

  这份压力,来自我对自己成功能力的质疑。名校的光环下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大城市的比拼有更丰富的舞台。我看到众多拥有天然优渥的物质条件却比我努力百倍、优秀百倍的人,对之投以艳羡的目光。可能他们很多人的成功是我努力一辈子也不可得的。

  与其说我开始对自己的成功能力质疑,不如说我开始怀疑自己追求的成功本身。走进大学校园,尤其是即将走出校门,成功早已从高考这类的考试分数的比拼换成了更现实、外显的社会成果、物质和成功象征符号的比拼。

  我会疑惑:成功是什么,到底何谓成功?

  网络上大家对成功的解释有五种:成就功业或事业、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事情获得预期结果、成效,大体可归结为预期的到达。只是现实中成功的标准逐渐世俗化。衣锦还乡的传统古已有之,光耀门楣的传统不曾间断。每一个家长在孩子初进校园就许下望子成龙、成凤的期许,跨过高考、走进大学被认为成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里程碑,之后,人们告诉你成功生活的标准是有好车、大房子,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

  但经历过挣扎、思索,我更坚定地认为,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且成功的标准因人而异。庄子之言,点出了成功的未定性与差异化,“如果你是个大使,为国捐躯,成就和平,那你就是成功的;如果你是个将军,打胜仗就是成功,如果你是个商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获得利润并且回报社会,那就是成功”。其实每个人的成功定义都不一样,你把自己手中的牌打到最好,你就是成功。

  成功和幸福是什么关系,成功者一定会收获幸福吗?

  这个满世界都在咆哮成功学的时代,许多人把成功看作是幸福的一种必须,把幸福条件化。是的,当我看到西装革履的男士谈成大生意后欣慰的笑,看到搬进大房子后的女主人脸上满足的笑,看到靠自己的良好表现加薪升职的年轻人脸上由衷的笑,这一刻,笑容折射了他们心中的幸福。但还有很多人疑惑,我达到了世俗的成功标准,越来越进步,为何心中会觉得离幸福越来越远呢?

  如果问我幸福吗,在一路追寻学业成功的道路中,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问走过大学初进社会时我还幸福吗,像之前说的,我是犹豫的。之所以有犹豫,是因为和比我更优秀的人竞争后的成功不得,是因为失掉曾经成绩带给的赞誉、他人肯定进而自我肯定的满足感,是因为面对社会中物质化的成功我的无力和疑惑。我太执着于成功这个结果的时候,就忽略了追求成功的过程和沿途的风景。

  一路求学,一路向前,我冲破脑袋向心中的成功靠近,也在挫折与失意中挣扎叹息。父辈的叮咛犹在耳畔,拼命奔跑中,我收获着一步步成功的幸福感,有时却再分不清是融进了城市,还是难回故乡。拼搏受阻的路上,时不时仍会思索:“到底何为成功,是不是只有取得了成功才能够幸福。”而这或许也是很多人一生的追问。

  现在,我更加相信,成功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但另一方面,成功只是幸福来源的一部分,可能是通向幸福道路的重要部分,但并不必然带来幸福。(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