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磨练意志 迈正步子:浙江师范大学连续17年开设生存训练实践课

磨练意志 迈正步子:浙江师范大学连续17年开设生存训练实践课

  炎夏酷暑,骄阳似火,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赵洁楠拖着水肿的双腿,从北京的北四环步行赶往西二环一家早教中心上班。为了节省开支,她没有选择公共交通,而是每天步行来回近30公里,饿了就啃5毛钱的馒头吃……

  赵洁楠正在完成一项特殊的“作业”。从2000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为学生开设了一门生存训练实践课,每年学校从自愿报名者中筛选出几十名学生,怀揣50元钱、一张地图,学生们要靠自己谋生,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目前参加生存实践课程的队员累计已近600名……

  每个参与生存训练的学生都会由校方在当地事先安排好住处,一般为当地大学宿舍,每人每天要上交20元房租。“这意味着如果到当地第三天还找不到工作,就拿不出钱交房租,挑战也就失败了。”浙江师范大学生存训练队的学生们都很清楚这笔账。洗碗、擦鞋、送水、保洁、洗车、做家教、卖报纸、发传单,甚至到工地上扛水泥、拖沙袋,为了完成“作业”,队员们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几乎干遍了基层所有工种。

  “投入到这项活动中的学生,他们的切身体会和收获最有说服力。”浙江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王淑娉说,每年生存训练队的队员之间总会有难忘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有的同学一天内求职多次被拒,依然不放弃;原先从没做过家务活的,可以一天分时段兼4份工;以前稍有委屈都会立即辩解反击,现在开始学会忍耐与反思……

  “生存训练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实践队第七期队员叶朝云讲道,当年在北京参加生存训练,为银行网点扛水的情景他一直忘不了,“至今我还记得四毛钱一只的肉包香味,还记得把15天来赚到的钱捐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时的那份充实。”如今已成为北京一家银行副行长的叶朝云动情地讲道,要感谢生存训练让他更懂得担当、感恩和奉献。

  生存训练第一届带队老师、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俞明祥介绍说,生存训练实践课现已成为该校最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之一,每年学生报名人数有增无减。同时,实践的具体方式也一直在探索创新,使之更具有时代精神。为了保障实践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学校每年会提前做好生存训练方案,家长也要签署《知情同意书》。每年有6名左右带队老师,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并负责实地查看学生工作地点,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生存训练实践课程也成为学校积极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学生们在参与之余,纷纷将辛苦劳动的报酬捐赠出去。17年来,浙江师范大学生存训练实践团队累计捐赠245320.2元……

  “这类社会生存训练,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社会化不足等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培养方式,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说,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能发挥沟通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校内学习与社会学习的作用。

  15天的实践虽然时间不长,但对孩子们的成长而言,却意义非凡。“生存训练让青年大学生练了‘胆子’,放下‘架子’,迈正‘步子’。”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章剑锋教授说。(人民日报记者江南、通讯员王小民)

  记者手记:教育创新 任重道远

  早在2004年9月,本报视点新闻版就曾刊发记者采写的《浙师大推行特殊实践课》报道。12年过去,这堂特殊的生存训练实践课,参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足迹所至的城市逐渐增加,实践涉及的“工种”也越来越丰富。这一生存训练模式,也被不少高校所借鉴,生长出“生存训练营”“创业生存挑战”“生存实践大赛”等多种内容。

  记者由这项生存训练实践所引发的思考,也在持续进行……如专家所言,这一活动作为学生主体性教育、体验式教育的创新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但不宜将其效果抬得过高,也不应以简单的维度来评价效果。

  今年以来,浙江等省市相继出台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定和办法。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全链条”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生存训练实践等形式在内,高校、政府和社会之间也应进一步合作联动,从而形成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人民日报记者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