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杨朝清:“期权激励”搅动高校教研活水

杨朝清:“期权激励”搅动高校教研活水

  要想实现民办高校教师“体面劳动”,需要让他们的劳动和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与激励。而“期权激励”不仅是一种物质激励,也是一种价值认同。

  为破解师资力量“青黄不接”的尴尬,江苏南通理工学院使出了“期权激励”制度:连发5年每年2万,主要针对50周岁及以下的人员。同时,对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业绩进行量化,在正常奖励基础上另外给予期权奖励。持期权奖励券的教师在年满50周岁后,每工作满一年领取个人所获期权奖励的10%,直到年满60周岁全部领完。(澎湃新闻9月13日)

  在人才流动化的格局下,一些地方高校、民办高校难免面临着“人往高处走”的尴尬。而“期权激励”既有助于稳定教师队伍,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改革创新。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教师在身份认同、社会保障、发展空间上处于弱势地位。经过反复的计算与权衡,一些民办高校教师选择了跳槽;“进人容易留人难”,成为一些民办高校面临的尴尬现实。对于那些留下来的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跳槽者层出不穷,不可避免会影响他们。就此而言,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既关系到学校的良性运行,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不同的高校在生存状态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也存在着激烈的人才竞争。民办高校花心思、下本钱培养的教授、副教授,到了该收获的时候却被别的高校“摘桃子”,这样的“人财两空”对于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来说,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经济损失,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与挫败感。于是,一些高校打起了“外援”主意。通过砸钱引进优秀师资固然可以在短期内破解“人才荒”,却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从这种角度看,“期权激励”是在试图探索以一种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式留住人才。

  在当今时代,民办高校教师正当的利益诉求应得到尊重与回应。和普通人一样,民办高校教师也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承担着多个社会角色。民办高校教师要想实现“体面劳动”、活得更有尊严,需要提升知识与智慧的价值,让他们的劳动和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与激励。而“期权激励”不仅是一种物质激励,也是一种价值认同,不仅让这些民办高校教师得到实惠,也向他们传递了尊师重教的信息,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期权激励”除了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带来发展观念的转变。当“一份付出一份回报”落到实处,当教书育人、学术科研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激励,必然会推动民办高校旧貌换新颜。当老师们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跳槽自然会减少。一个善待、优待教师的学校,一个能够让教师看到希望、得到温暖的学校,自然会留住教师、留住人才。如果这样的探索被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完全可以在更多的高校推广应用。(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