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周双喜:大学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吗

周双喜:大学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吗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那么,大学作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否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又该怎样开展劳动教育呢?

  从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多年来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教育过程中以专业学术和知识传授为主,“智”的因素占绝对优势地位,“劳”的因素往往被忽略,甚至有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不宜从事所谓的“简单劳动”,现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完全能够替代所谓的劳动教育活动。个别高校也曾因为强行要求学生完成打扫教室、清扫厕所等各种体力劳动而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非议。

  然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尝试却走在了前面,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将劳作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校制度的方式保证劳作教育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作教育体系。学生毕业时,除了一份学习成绩单以外,学校还将为毕业生提供一份劳作教育情况登记表。而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对学生在劳作教育中的表现情况更为看重,他们能从中观察学生是否具备吃苦耐劳、执着坚持、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品质。

  基于此背景,在充分调研台湾地区高校劳作教育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从2014年10月开始,笔者所在学院在江苏高校中率先“试水”劳作教育。活动实施一年多以来,大多数学生渐渐养成了守时、懂礼貌、忠于职守的良好品行。

  参与活动的学生有许多较为深刻的体会:比如,当学生的劳动服务行为受到他人赞扬时,学生能感觉到价值的体现,并对下次活动充满期待;再比如,当学生本人经历过劳动服务过程后,会格外关注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对他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劝诫效应;此外,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到校外,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本领,增强了技能,扩充了知识面。

  这充分说明在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劳作教育完全有必要,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实施层面,从开展劳作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大学生中开展劳作教育,应将“劳心”和“劳力”相结合,既要组织志愿讲解、义务授课等“智力”实践活动,也要有打扫卫生、后勤绿化、照顾孤寡老人等“体力”实践活动;应着力丰富劳作教育活动的内容,将劳作教育与学生生活技能培训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炒菜(西餐制作)培训、种花插花技能培训、缝纫学习等活动,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应注重劳作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著名文化景点、农民工子弟学校、社区居委会、学校绿化公司、学生食堂等,都可以成为劳作教育活动基地。另外,还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动学生自己找项目、自己找阵地,锻炼学生的开拓、协作精神。

  在今后劳作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尝试中,我们将继续沿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不断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调整完善有关的考核评价方案,积极探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实验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