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是大学办学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近年来,学院依托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该学科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世界排名前1%), 坚持科教融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协同高校、企业、地方、校内等各方资源“为我所用”,强化教学、科研、生产的相互渗透,着力培养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培养更多既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

  一是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坚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院首要的核心工作,在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探索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创新性工作。如学院承担了“探讨三层次、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理科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等教育部门2项教改项目,取得了一批教改成果。近年来,化学生物学专业、化学专业与应用化学专业分别获批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门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品牌专业和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并获批国家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完成12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研究,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余篇,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为了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作为主要牵头单位之一申报并获批湖北省“2011计划”,成立了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借助学院化学省级重点学科、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整合学校化学化工及材料等优势学科、科研创新、企业等相关资源,实现了与人才培养、教学等工作的资源共享。特别是最近几年,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充分发挥化学省级重点学科、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和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施科教融合,协同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与此同时,学院还不断总结和凝练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孵化和培育工作,以期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人才战略计划无缝对接。

  三是注重拔尖创新人才自由全面发展。人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个性发展的最高形态,如何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教育界热点话题之一。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结合,力争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由全面发展。学院实施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制度,将“导学、导研、导业、导德”贯穿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系列讲座和各类文体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注重人格塑造;针对每名学生不同情况,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实行一生一培养计划,因材施教。比如,学院对优秀学生课程学习开“绿灯”,针对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培养目标、个人学习情况及科研需要任意选课,以创新学分替代部分课程学分。

  完善制度保障

  制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良好的制度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减少个体行为不确定性的基本保障。良好的制度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

  把培养工作制度化是快速有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成立了育人机构,制定了相关制度。一是成立育人机构。学院成立由院长为组长,学院领导班子为成员的育人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二是制定管理制度。学院为了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制定了《大学生多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方案》《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办法》和《化学化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经费资助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措施进行全面阐述。三是建立选拔和奖惩制度。为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效、顺利实施,学院建立一套完整的优秀学生和导师的选拔制度(如下图)。

 

  与此同时,学院每年对优秀学业生和导师开展考核,结合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比如: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学院给予一定教学工作量作为奖励;对于三年内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学院终止其导师资格。

  强化协同育人

  “协同”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其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通过协调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育人正是通过协同手段,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优质的科教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通过协同,整合科教资源和高校、企业、地方、校内等各方资源“为我所用”,为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是校校协同育人。校校协同育人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通过合作实现联合育人。这里的合作学校既可以是高水平学校,也可以是普通学校;既可以是国内学校,也可以是国外学校。近年来,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及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达成协同培养合作框架。学院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联合培养学校游学、访学和学习。此外,学院还与武汉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达成交流制度,不定期就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开展交流和调研。二是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相继与全国500强企业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知名企业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远大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燕山石化公司、南京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湖北远大富驰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孝感舒氏(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鼎泰恒胜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金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中质博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世安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天星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随州双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沙波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把企业请进来设立奖助学金,把企业家请进来担任兼职教授、开展讲座和学术报告;另一方面把优秀学生派出去,在企业中学习、见习、实习实践,围绕实习实训、教学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和企业开展协同培养。三是校地协同育人。校地协同育人是指高校结合社会和经济区域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近年来,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黄冈市、随州市围绕大学生实习实训、科研平台延伸、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市校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到兴山县、枣阳市、英山县挂职,并就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四是校内协同育人。校内协同育人是指整合校内所有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教育进程中,校内各部门和单位不应各自为政,应协同合作,共同育人。近年来,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协同学院各办公室、校内各部门和相关学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院内分工不分家,突破各办公室划定的界限,激发教师、科研人员、实验员、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激情;与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校内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共同育人;聘请校内知名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来学院开展讲座、报告等,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实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以来,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六年来,学院获批数十项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0篇(其中最高的影响因子达6.723),各类专利19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4篇;免试推荐38名拔尖创新人才进入国内著名院校、研究所深造;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江苏卫视、凤凰网、新浪网、网易网等媒体先后报道学院魏振、李俊成、陈先杰等一批优秀学生;武汉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省内外十余所高校来学院就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展调研;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王娟 刘怀元 娄兆文 胡泉源 杨世芳 陈怀侠 王升富 叶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