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刘尧:状元文化何以经久不衰

刘尧:状元文化何以经久不衰

  新生已开学数日,高考放榜之际被热炒的各种“状元”现象渐渐平息。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1977年,我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高考状元的称谓随着高考的推进,被越叫越“热”。作为发明科举制度并实行了1300年的中国,在废除科举制度后长期处于教育应试环境中,羡慕和追捧考试第一名的状元文化经久不衰。高考状元是刻苦学习的典范,自然倍受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

  状元文化在科举制度产生时孕育

  状元一词虽然始于唐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华文化文明史的光辉篇章。科举制度通过考试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有着高深文化素养的官吏,而状元则是其中的佼佼者。科举制度及其状元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科举制度始于隋初止于清末,其间除了蒙元初期有过短暂停止外,一直沿用了1300年之久。历史来看,相对于隋代之前的世袭制和举荐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具有极为重大的进步意义。隋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地方豪族把持察举的特权,九品中正制渐渐废止,开始由中央政府设科目、地方举人才、经考试后入仕的科举制度。唐宋元明清选士沿用隋制,“设科取士、分科举人”。科举制度之实质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最大限度摒除权力的干扰,保证官吏选拔的公正公平,提高官吏的素质,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更重要的是,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创造了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状元文化在科举制度发展中生成

  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英文著作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科举制度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一些西方人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曾充分肯定科举制度,认为它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在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以及现代教育制度,都是对科举制度的扬弃和发展。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两首诗是历代中国的启蒙励志读物,中国人从小就懂得读书的重要性。科举制度所生成的状元文化,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中。古今中国人都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每一个家庭无论贫贱富贵都希望后代通过读书成就人生。读书应举是科举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入仕的必由之路,科举考试也成为当时士人生活的主要内容。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因其符合选拔人才的内在逻辑,已经跨越了中国不同朝代、东亚不同民族,被世界许多国家广泛运用。科举制度影响重大而深远,形成了状元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而言,考取状元是一种目标、一种激励、一种境界,进而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情结、一种美好向往,浸润着历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状元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勤学自强、坚忍不拔、善于超越、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就是说,传统文化中的状元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状元文化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绵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举制度在日益完备之时走向了衰亡,概因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东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科举制度生存的社会文化根基发生动摇,在1905年走到穷途末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杰明·艾尔曼说,虽然科举制度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科举制度传承而来的。科举制度尽管废除了,但科举制度生成的状元文化绵延至今。

  不仅状元文化仍深入地影响着现代社会,而且1300年科举考试选才方式与积累经验仍被当今各类考试所承继。尽管如此,许多人士在科举制度废除前夕已经开始了批判,特别对明清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展开激烈抨击,康有为甚至认为清末割地赔款都是八股惹的祸。在废除之后的100余年里,科举制度背负了许多本不该有的罪名。许多人遵行的认识逻辑是,因为科举制度很坏,所以才会被废除;因为科举制度被废,所以科举制度肯定很坏。由于这种认识的广泛蔓延,科举制度逐渐被污名化。

  状元文化在教育应试进程中扭曲

  在科举制度实施之初,确实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仁人志士,可是随着朝代更替的不断演变,也导致学校教育重文辞而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教育应试之风,以致后来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范进中举”的畸形教育观和荒唐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做法依然得以保留。国人把考试选拔制度依据的考试分数等同于教育质量,简单地认为只有考试分数才能够体现教育质量,反映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始终把依据考试分数的评价作为科学管理手段,导致教育领域评比排名风长盛不衰。其实,这是把培养人的教育简单导向了应试教育,是对状元文化的严重扭曲。

  关注并追捧高考状元,可谓人之常情。然而,当今高考所引发的社会焦虑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扭曲的状元文化渗透到社会的程度。这种扭曲的状元文化渗透使整个社会对高考价值的认同趋同,导致了超强度的考试竞争。如果仅依据考试选拔人才的逻辑,教育过程就成为一个竞争与选拔过程,教育也蜕变为一种考试竞赛的活动,这显然背离了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

  状元文化在教育功利蜕变中异化

  2016年高考成绩公布当天,河北省文理状元分别被北大、清华连夜接走,佛山理科状元则在凌晨先后接到北大、清华的招生电话。事实上,各大中学使奇招抢夺优质生源在各地由来已久,高考状元越来越集中出现在各大中学校中的所谓名校。名校之间争抢高考状元,表面上看是在拼抢优质生源,但仔细推敲,真正看重的还是状元身上的符号效应。一所中学输出或者一所大学录取的状元越多,似乎意味着学校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当今,高考状元成为学校争抢的香饽饽,既有学校对学习典范的爱惜,也与教育浮躁功利密切相关。就目前学校对状元文化的张扬来看,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以此为噱头大力宣扬自身的教育业绩。

  中国传统价值观从来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一整套儒家理论。虽然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却总把教育作为手段和工具来利用。中国家长将一生的积蓄都投在孩子的教育上,充满了功利性。他们鼓励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现在的学生苦读诗书十余年,一朝成为高考状元,媒体追捧、领导关怀、学校奖励、企业赞助等纷至沓来……如果教育丢弃了勤学自强、坚忍不拔、善于超越、敢为天下先的状元文化本质,仅仅关注极少数摘取状元桂冠的幸运儿,那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