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象牙塔里的“泥土味”——东北师范大学70年坚守“为基础教育服务”纪实

象牙塔里的“泥土味”——东北师范大学70年坚守“为基础教育服务”纪实

  金秋时节,又有一颗“教育果实”在东北师范大学成熟了——吉林省教育厅与东北师大UGS合作协议正式签署。这意味着大学(U)、政府(G)、中小学(S)将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等问题的解决。

  今年是东北师范大学70周年华诞,像这样以农村中小学为核心,散发着浓浓“泥土味”的办学道路,东北师大一走就是70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我们的根本使命。”该校党委书记杨晓慧说。

  树起“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大旗

  1953年,刚刚从东北师大毕业的冯志远,怀揣着满腔热忱,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5年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大上海的安逸与舒适,自愿到宁夏支教,一去就是42年。双目失明后,他凭着记忆给学生讲课,直到患脑血栓不能自理。冯志远是东北师大培养的第一代师范生,他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来的高贵精神品格,都来自学校初创时确立的教育原则和教育追求。

  东北师大的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东北大学,原为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教育人才紧缺。1950年4月,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成为当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三所师范大学之一。在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任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期间,正式树立起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大旗,确立了朝向“泥土”的办学方向。

  “冯志远老师是那个时期的楷模。”东北师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白立新说,“东师人坚信,只有扎根泥土,才能做好园丁。”

  走出面向农村的“长白山之路”

  1988年,一支包括教授、副教授在内的教师队伍从长春出发,奔赴地处长白山区、教育极为薄弱的吉林省抚松县的偏僻乡村。当地政府没有想到,道路险峻的大山里会一下子来了这么多高级知识分子,更没有想到,这些人一来就是10年,而10年间老师们的行车里程相当于绕了地球四周半!

  东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王延介绍,1988年,东北师大将吉林省抚松县和东丰县作为基础教育服务区和教育改革实验区,开展教育服务和研究。这支稳定且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不仅举办各个层次的教师培训班,还独创了以本科实习生顶岗实习、中学教师离岗培训的方式。业内专家将这一实践誉为“长白山之路”。

  “长白山之路”是东北师大全体师生大讨论的结果。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袭来,继续走原来的路子,还是确立市场化新路,赚更多的钱?学校组织中层干部和部分教师代表多次开展讨论。最后,时任校长黄启昌一锤定音:“面向广大农村,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中国农村教育改革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是东北师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这条扎根泥土的教育实践之路,让长白山的广袤山林开出了鲜艳的教育之花。1995年,这里的村小全部配齐音乐和美术教师,1997年末,全部达到“两基”标准,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泥土味”成就独特“大学味”

  2008年3月,校领导接到一封来自内蒙古乌兰浩特一中的信,表示希望成为东北师大挂牌的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东北师大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如今,东北师大实验区已覆盖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深圳、苏州、合肥所属的27个县市的140所中学,通过订单培训、送课下乡等活动,累计培训教师83000余人。

  这是打造“长白山之路”“升级版”的结果。从2007年9月开始,东北师大开始实施“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同年12月,黑、吉、辽三省教育系统与东北师大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探索“大学-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办学新模式,后来被称为“UGS”。

  从基层回来的老师和学生,把清香的泥土气息带进课堂,写进学术论文,形成了独特的“大学味道”。如今,东北师大的老师和学生已经调研了全国近3500所中小学及教学点,出版著作23部,形成系列咨询报告70余份,其中有50余份被相关部门采纳。2014年,UGS教师教育新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把我们当作服务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我们就有责任在破解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这一模式的提出者和推动者、东北师大校长刘益春说。 (光明日报记者 鲍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