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夯实四大职能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写在北京农学院建校六十周年之际

夯实四大职能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写在北京农学院建校六十周年之际

  北京农学院是一所以农为主、多科融合的都市型高等农林院校。今年,学校迎来建校60周年。60年来,学校秉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践行“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校训精神,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职能,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人才,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解决了一批首都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理论和技术难题。尤其在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构建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农学院紧随北京农业的发展成长创新。近年来,针对区域发展需求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特点,学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构建了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以该体系为依据实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被批准为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以该体系为内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相继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且以该体系为基础建有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创新实施了以学生收获为目标的“3+1”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即三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学习),通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系统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农林人才。尤其以农场、林场、市场为构架的大学科技园成为学生实践实习的极佳场所,学生在这里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学校依托“三委两局”共建和校区(县)合作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互动;建立与首都大型涉农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的实质性对接,实施双导师制,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实施“双培计划”与“三院联动计划”,选拔本科生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开展专业学习,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学生更多接触学科专业前沿;开展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30余所相关高校的联合培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打造注重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

  北京农学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农为本”,明确以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科研重点,以五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群和20个农林类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依托,培育注重应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46个科技创新团队,在都市农林业发展理论、现代种业、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领域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做特做强,切实做到“把科研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

  学校围绕北京农业发展趋势,持续深入开展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政府部门决策咨询提供有力支撑;围绕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在品种培育、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深入开展实用研究,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整合研究力量组建的都市农业研究院持续深入开展都市农林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形成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及沟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框架等研究成果被北京市政府部门采纳实施,助推了北京传统农业的转型与升级;绘制小豆基因组图谱、繁育优质高效转基因肉牛新品种、破译ABA调控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分子机理、培育49个植物新品种等一批科研成果助推现代种业生产;绿色环保型生物制剂、禽用保健型中兽药关键技术、微型农药残留速测仪、食品中赭霉素毒素A快速安全检测技术等一批新体系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京津风沙源区生态林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畜禽粪便无害化与资源化集成技术、果园生态系统改良与控制技术等研究成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学校一批专家学者入选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全力服务于首都及京津冀重大战略需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涉农企业转化需求和城市食品安全需求,由学校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北京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攻关破解生菜高产安全技术,培育出一系列优质高产生菜新品种,有效解决了北京区域生菜种植难、产量少的问题。

  形成以“政产学研推”为特色的社会服务机制

  北京农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以“政产学研推”为特色的社会服务机制,有效推动了乡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以及京郊新型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政产学研推”的社会服务体制有效解决师生“下基层,接地气”问题,在强化师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意识的同时,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学技术研究,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学校一大批专家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始终致力于乡村环境的改善和规划。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学术创新团队二十余年重点解决困扰乡村环境的畜禽粪便问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工艺技术体系,在北京顺义、通州、延庆、门头沟等地大范围应用与示范,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休闲农业规划研究团队对延庆千家店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出了“千家店百里山水画廊”,成为北京市民休闲旅游所向往的乐园。

  学校通过“1+1+X”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党支部“双百对接”、农业技术综合服务试验站和教授工作站、新农村建设基地等服务社会模式有效推动京郊产业发展。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8万余人次。学校被认定为“农业部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培训基地”。

  学校专家教授发挥专业优势,对首都机场、中网场馆、城市绿地公园等城区场地进行景观设计,为美丽北京做出贡献。一批教授专家做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生活栏目为市民讲解食品安全等农业知识,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建设“厚德笃行、博学尚农”校园文化

  北京农学院以传承和弘扬“以农为本”的北农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师生学农、爱农、服务农业。建校60年之际,学校又凝练出“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校训,进一步强化了农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服务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持续深入开展寻找朋辈榜样教育活动、宿舍建设、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挖掘、树立朋辈榜样,营造出典型激励、榜样引领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将宿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增强了农林专业的认同感,弘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把宿舍打造成有着专业认同、志向相似,有着榜样示范、共同理想的心理磁场,有效地将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农和爱校情怀。近年来,先后有7000多人次参加了中国网球公开赛、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世界葡萄大会等一系列重大特色活动的志愿服务任务,他们设计完成了中网场馆的园林造景工作,结合自身专业讲解草莓生长过程、园林文化知识,演示葡萄酒生产流程,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良好风貌展现了北农学子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