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机器人的黄金时代来了——写在二○一六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时

机器人的黄金时代来了——写在二○一六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时

  10月25日,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闭幕。在短短5天会期里,数万名热情观众蜂拥而至各大展馆,五花八门的各式机器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人机交互的机器时代正裹挟着科技力量扑面而来、势不可挡。

  除大众熟知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有用于医疗、安防的特种机器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机器人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各界对机器人热度不减。机器人时代即将来临,并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国连续3年占据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9台,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预计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的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未来机器人行业的重心将出现在亚洲,而中国将成为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需求也迎来爆发期。另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也预示着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迅速增长的“黄金十年”。

  服务型机器人占据半壁江山

  中国2013年到2021年将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随后迅猛增加,由2.58亿人增长到3.71亿人,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水平在2024年达到20.3%。这必然会形成连续的“机器人需求”:生产的劳动力短缺让人们联想到工业机器人,而养老的劳动力短缺则让人想到养老机器人。除了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的专业级服务型机器人,未来面向个人和家庭的服务型机器人也将迅猛发展。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可减轻照顾者与病患压力,并能提供心理慰藉、协助病患更加放松的居家疗养型机器人。另外,服务行动不便者的医疗照护是另一大趋势,可协助患者上下轮椅、行走复健,甚至帮助行动不便者上下楼梯的多种医疗机器人已经投入了实际应用。

  智能制造不等于“机器换人”

  虽然服务型机器人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当各行各业都陆续引进了机器人时,就出现了机器人抢夺人类工作的疑虑。如何在机器人进入“职场”时保障原有劳动者的权利、如何划分人与机器人的工作分工,将成为各国推进机器人应用时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

  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徐晓兰表示,智能制造不等于“机器换人”,简单来说,机器人并不是来“抢饭碗”而是来“帮忙一起干活”的。在徐晓兰看来,中国迎接机器人时代,在很多领域,机器人正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是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自身发展就离不开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它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更会吸纳大量劳动力。

  相信未来,机器人还有更多潜力和价值等待人类去挖掘,而人与机器的良好互动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科技日报记者 李钊)

  相关报道

  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落户亦庄 北京智能制造业蓬勃兴起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6-10-26

  北京亦庄,正在成为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的中心。

  10月20日至25日,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在这里举办。几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展区,吸引了世界上150余家机器人领军企业参展,美国、俄罗斯等国的13家国际机器人组织也来助阵,掀起了新一轮的“机器人热”。大会主办方宣布,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落户亦庄。

  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踏准产业转型升级节拍,瞄准智能制造时代的“高精尖”,保持发展定力,发掘升级活力,唱响了一曲智能制造的“奋进之歌”。

  “老厂房”升级“新会展”

  走进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时尚呆萌的机器人与改造后的老旧厂房相得益彰,工业遗迹与现代建筑巧妙融合,令观众耳目一新。谁能想到,曾是中国最大的印刷装备制造基地的会展中心,如今已成为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地址。

  “改革、转型、升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砍掉能带来稳定收益的业务,投向未知的新技术领域。”北人集团董事长张培武说。在开发区的支持引导下,北人集团砍掉老旧产能,关停亏损业务,全力发展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并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吸引了20余家医疗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签约入驻。

  张培武告诉记者,创新园全面投产后,预计将实现年销售收入3.7亿元。“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机器人发展的领跑者。”

  如今,“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建设及机器人系统集成”和“世界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两个项目已被列为北京市“高精尖”重点发展项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亦庄正在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推动世界机器人大会落地亦庄,是开发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新战略,也是打造专业化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的一次成功尝试。

  机器人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作为“主场”,亦庄开发区内机器人企业集体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工业、服务、特种等形形色色的机器人,令人眼界大开。

  由北京康力优蓝公司推出的国内第一款量产商用机器人“优友”,是继人形机器人Pepper后,全球第二款真正量产化的服务机器人。在博览会现场,身高1.28米的“优友”现场跳起了《小苹果》,让观众感受到了这款机器人的智慧和灵性。CEO刘雪楠说:“服务机器人是有情绪的,它不仅能代替人工,更是人类的伙伴。”

  如今,北京亦庄的智能制造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开发区依托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抢占智能机器人制高点,目前已集聚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企业50余家,初步形成了机器人产业集群。

  智造驱动“高精尖”再升级

  今年以来,亦庄开发区围绕创新做文章,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政府服务内容调整,探索出了一套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运算题。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区在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等方面向创新主体倾斜:坚持做“加法”,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以新产品、新技术抢占市场;用心做“乘法”,满足高精尖产业资金需求,健全投融资体系;努力做“除法”,每年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改,在全市率先建成“无煤区”。

  开发区推出的系列措施,促进了高精尖产业的加快聚集,2015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今年上半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工业企业利润率9.9%,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装备、汽车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077.3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光明日报记者张景华、董城)

  共谋机器人未来发展,世界大咖京城论剑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6-10-26

  共创共享共赢,开启智能时代。在为期五天的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器人领域大咖齐聚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共同探讨机器人领域新一代的战略与趋势、动态与前沿。而对于未来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战略与趋势,他们都有哪些真知灼见呢?

  新潜力:紧紧把握市场优势

  机器人是一个正在迅猛增长的产业,是所有与会者的共识。

  据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VitalyNedelskiy介绍,2000年至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供应量大约是每年12%的增速。2015年工业机器人供应量达到25400台,全球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2015年底增加了11%,达到160万台,预计2019年会增加到约260万台。

  “2014年至2015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增加了70%。”VitalyNedelskiy说,中国是这个领域的一个领跑者,去年的出货量达68000台,在全世界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占到26.7%。“世界机器人平均密度是每万人69个,而中国的密度是每万人49个”,这意味着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潜力很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本向机器人产业聚集,国内相继涌现出数千家相关企业,许多城市建立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行业从业人数也大规模增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美国硅谷以外全世界最具活力的人工智能研发高地之一。

  对于目前机器人的应用趋势,VitalyNedelskiy这样说:“全世界95000个机器人用在了汽车行业,53000个机器人用在了电子电气行业,这也是推动机器人发展的主要行业。”而这两个行业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方面的增速是非常快的。按照具体应用范围的出货量,预计未来几年平均增速会在13%左右,今年可能会达到28万台,明年估计会在全世界的工厂当中增加140万个工业机器人。

  新理论:共融机器人的基础研究

  自从1959年诞生以来,机器人就逐渐在各方面取得应用,特别是在汽车工业,近年来也在康复医疗、国防、太空探索以及自然勘探方面逐渐发挥了效用。

  然而,机器人也是一个想象比现实美好的产业。“现实当中的机器人和我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工业机器人,目前大多在一些结构化的环境当中工作,在线传感能力比较差;服务机器人目前还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特种机器人需要通过遥控操作来完成特定的工作。”中国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说。

  由此,他建议从机器人最原始的三个部分,即结构、感知、控制开展研究,研究柔软机器人的机构学和动力学、人和机器人之间的自然交互、操作系统、群体智能等学术前沿,来支撑下一代或者未来机器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机构方面更加强调刚柔软,传感方面强调多模态,分布式要有自己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和相关规则的制定。

  目前我国机器人的重大研究计划有三个代表性成果,具体包括机器人加工、康复机器人和机器人操作系统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新材料的技术以及各方面应用的技术迅速发展,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然而,机器人的发展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突破,只有在基础理论形成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才能支撑这个行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如“作为一个重载的机器人,必须要有很好的控制算法,需要很多传感的技术。”丁汉说,“离开了基础研究,机器人技术则无法突破。”

  新方向:人机实时触感式互动

  在陆地活动的机器人发展迅速的同时,海底探测同样不容忽视。而到达海底对人类来说,到底有什么困难?水下机器人又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国际机器人研究基金会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OussamaKhatib说:“有很多近海的平台和管道都可以在水下搭建,大多数水下机器人都是用来导航或者观测水下的物体,我们也只能在水上通过机器人看水下的东西。”而如何能够进入到水下,并且在水下进行操作,就需要有很好的操控技术。

  2015年4月在地中海进行海底探险的“海洋一号”,可以在水里进行很好的操作,人们不仅可以操控它,甚至可以通过其表面的传感器进行传感式的交互,从而实现更好地操控。OussamaKhatib教授说:“当机器人触摸到什么东西时,在船上也能够感受到它,因为有这种触感的能力,就能够看到水下的景色,也能够实现多手的操作。”

  水下探索,其实就像在地下采矿一样,充满着未知与危险。“让机器人进入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工作,需要对机器人进行编程,让它们进行实时的反应来应对复杂的环境,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机器人需要人,人也需要机器人,这种触感式的接触和互动使得机器人在遇到问题时人类能够做出反应,而人们也需要对这种触感进行模拟,对触感传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也就意味着人的感知能力要传输到机器人当中去。”

  据OussamaKhatib教授介绍,“海洋一号”设计的是一个一体化的机器人系统。当它和外界进行接触时,机器人臂能够很好地反应,可以根据任务的情况来调整自身的状态;如果需要操纵多个物体也需要进行这种反应,比如需要对放大性的物体进行操作。在这所有的过程中,机器人必须能够实时和人类进行互动,人类也应该能够随时干预机器人的行为。

  新挑战: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企业工厂、海底探险、医疗卫生等许多行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忙碌的身影与足迹;扫地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两百美元的机器人进入到家庭,拥有机器人不再仅仅是行业的特权,使得人们希望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终变为现实,而这也开启了第二波机器人的革命浪潮。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Shiller说:“现在机器人行业的困难,是我们这个市场还没有对机器人有一个绝对的需求,而这也是我们需要应对的一个挑战。”在过去的十四年发展中,只有少量的新产品到了家庭里,未来如果把握好社会的真实需求,就会有快速的增长。然而,“机器人不是互联网,现有投资模式并不适合机器人产业。机器人需要长时间、大投入的支持,资本对回报的要求高,但机器人可能15年也不会有回报。”

  机器人是一个多学科体系,需要整合软件、硬件等方面的不同知识,产品开发非常困难,需要大规模的研发团队和很长的研发周期,要进入市场更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他认为,机器人研发可以从小而简单的产品做起,并且要以实际需求来推动研发。比如,对于身边的弱势群体,我们可以用机器人来缓解他们的痛苦,而且越快解决他们的需求越好。可以利用任何能够动的东西做成机器人家具,如果你需要一个椅子就能够自动出来,如果不需要坐在椅子上,椅子就可以自动收起来。此外,“如果一个机器人能够有好的机械设计,就能够在家里走来走去做一些清洁工具;一旦解决了机械的问题,可以装上不同的软件,让这个机器人和家人孩子进行互动,甚至能够帮助你家里的老人。”(人民政协报记者 周丽燕)

  

  

  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发布6项团体标准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16-10-26

  本报讯(记者雷嘉李佳)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昨天在亦创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闭幕式上,《快递机器人术语》等6项机器人团体标准和智能机器人Bots平台同时发布,填补了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空白。据了解,位于亦庄的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已成为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会址,明年9月将再次迎来盛会。

  为期六天的本届大会集会、展、赛、创为一体,集中展示了机器人最新成果,业界人士共同讨论了机器人前沿技术,共谋机器人发展良策,促进了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效对接。机器人博览会、机器人奥运会都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和空前热情,参观人数远超预计,掀起了新一轮的“机器人热”。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办好世界机器人大会,努力将其办成“永不落幕”的业界顶级盛会,打造集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试验检测、展示交易、竞赛比赛为一体的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

  昨天闭幕式上推出了《快递机器人术语》、《轮式机器人动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等6项机器人团体标准,同时发布的智能机器人Bots平台是一个公益、共享和开放的平台,将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保障。

  上海大学研制出多款仿生机器人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6-10-26

  一只“篮球”骨碌碌滚动,行至坎坷不平处,突然底座弹出几只脚,溜达着向前走;形如一只小狗的四足机械,不仅能跑能跳,更能四肢腾空,时速能追上一个成年人;一只奇怪形状的机器,多足传动行走,宛如传说中的“木牛流马”……

  这几天,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筹备布展,来自上海大学仿生机器人研究小组的展品吸引了众多目光。

  足式机器人成必争地

  日本福岛核电站灾后地形环境条件下,机器人连续完成自动驾车、开门锁、操作管阀、破墙、清理瓦砾堆和爬楼梯等8项任务……这是代表全球机器人研究最高水平的DARPA机器人挑战赛的大题。最终部分实现这些目标的机器人系统,是具有更强运动能力和智能水平的仿生机器人。

  机器人的研究及产业发展已被公认为最具潜力的前沿科技工程之一,仿生足式机器人是必争之地。来自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机自学院”)的仿生机器人科技成果日前得到了国际知名科技媒体的持续关注与积极评价。2016年3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旗舰出版物《IEEE  科技纵览》在官方主页ROBOTICS专栏中对上大仿生机器人进行了主题报道,聚焦其纯电驱动及小型化设计; 全球流行科技网站Engadget日文版也对上大仿生机器人进行专题报道,着重介绍机器人灵活轻巧及多样化的运动性能特点。

  机器人研制不可缺三基因

  “机器人研究千头万绪,然而追本溯源,‘基因’有三个。”项目组负责老师、上海大学机自学院贾文川介绍。

  其一是机构,这与普通意义上的“机构”词意完全不同,是表示机器人的机械构造方案。“越少越好”是足式机器人研究的常用语,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只推进到八足、四足。

  其二是动力。主要指驱动机器人运行的电动机部件的选择和开发。由于足式机器人的体积较小,项目组面临“现成电动机力量不够、力量够大体积又太大”的困境。为此,他们专门开发全新的电动机及测试设备。

  其三是控制技术,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和神经网络。

  课题组第一代小型电驱动四足机器人样机被命名为XDog。XDog,具有12个运动自由度,自重约7公斤,负载能力1公斤,关节总输出力矩约8牛米,平地快速行走速度约0.7米/秒,原地四足跳跃高度可达7厘米,可爬25度角斜坡,具有匍匐、行走、小跑、跳跃等多种动作能力,并能够抵御一定侧向力冲击并保持较好的运动平衡,装备4000毫安时的电池可在平地连续行走30分钟。

  探索机器人应用新方向

  “机器人应用领域,其实还有很大空间,无需一味跟随其他国家的脚步。”贾文川说。

  以这次高校展区的展品为例,项目组以提升机器人地形适应性并保持较高运动效率为核心目标,设计了一种新型可变形机器人,能实现球式滚动、四足行走、转爬等多种运动形态,还可通过表面形状结构的变形,实现四足肢体的进化与退化,从而增强越障和姿态调整能力。

  由于小巧灵活,项目组多系列小型足式机器人已获得应用推广意向,多种机器人单元技术与集成技术获得推广。

  项目组还与联想公司共创机器人实验室;与内蒙古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加载卫星导航模块、外观全新设计,以及对草原放牧环境的功能性适应,研发可远程遥控的“机器牧羊犬”。(解放日报记者 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