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科技引领助推强国建设——在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院士专家建言科技创新

科技引领助推强国建设——在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院士专家建言科技创新

  科学普及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大众化的科技创新与社会化的科学普及之间是相互协调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日前,在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院士专家着眼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如何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强国建设等议题建言献策。

  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创新科技

  旨在促进智能产业、物联网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为主题的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创新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在题为《计量与传感器测试技术———中国制造2025的基石》的报告中谈到,国家“十三五”规划的10个目标任务中,有6项和智能传感器相关,而精确的计量是智能传感器发展的基础。我国在传感器芯片等关键技术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十三五”先进制造领域任务要求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包括了网络协同制造、智能工厂、绿色制造、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激光加工、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新型电子制造关键装备、工业传感器、制造技术与关键部件和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应用工程等11项任务,其中工业传感器是发展的基础,智能传感器要为国家工业发展及经济发展服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在题为《先进制造领域“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报告中重点介绍了规划的主要任务。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王晓浩认为,穿戴技术和可植入技术是未来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发向。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孙钰认为,组织和细胞检测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将在提高医疗检测的精确性,提高医疗药品的性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造福。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张立作了题为《螺旋状微纳结构:从微加工到微机器人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微纳加工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通过对大肠杆菌螺旋结构的研究与模仿,制造用于人身体内部检测的微纳机器人。他认为,微纳加工是智能传感器发展的实现基础,对于如何实现微纳传感器的应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智能传感器创新技术、发展趋势、微机电系统(MEMS)先进制造与封装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中MEMS传感器的应用、医疗健康及生物领域中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汽车电子领域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智能传感器在机器人及无人机中的应用、传统工业转型中MEMS传感器的应用、智慧家庭、智慧住宅领域智能传感器的应用、环境监测和保护、改造领域智能传感器的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院士献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陕西省能从核农业与核医学领域选择较为有利的切入点,形成军民融合的核技术研发基地,进而形成核技术产业链。”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乃彦认为,陕西有着良好的核技术基础,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非核动力技术应用发展空间。

  “中国还有许多历史文化考证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现代核技术可以给予帮助。”我国核反应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永茂通过牛顿、拿破仑、光绪皇帝等生动形象的案例,向与会人员讲述了核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西安,是不是完全具备这些技术?”周院士最后反问。

  蒋庄德院士建议,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联系各领域顶尖专家,并为其提出的军事研究项目提供支持;以包容的姿态接受来自地方的前沿学术思想。“当前,高校是创新的主战场,是前沿科学技术的储存库,更是军工研究的坚实后盾”蒋庄德说,应关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尽快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军事国防领域。蒋庄德提出,在国家大力引进国际科学技术人才的背景下,如何将这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优秀科研人才安全地为国防建设服务,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此外,军转民同样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难点在于要把合适的技术对接到合适的项目上,就这一点来说,桥梁很重要。目前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桥梁”蒋庄德说。

  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委员会秘书长吴志坚建议,陕西在技术的军用和民用两方面做好文章,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经济。“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后劲在于人口流入的速度。有人才才有未来。”他提出,要关注人才。

  纺织材料学家和纺织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认为,无论是建核中心还是发射导弹、火箭,其中一些原材料是陕西生产不了的。然而从原材料生产开始做起,则不能立刻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与原料生产单位结合。另外,军民融合过程中,保密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环节。要加强军民联合单位特别是民营单位的保密教育。要重视基础研究,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对国家有利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