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技术洪流之下教育如何应对

技术洪流之下教育如何应对

  在线教育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重塑了教育模式和教育思维,让更多人受益,赋予教育和知识更多发展空间和潜能。拥抱新技术、融入新时代,用最贴合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世界的当下和未来,成为时代潮流。在线教育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缩影,技术洪流之下,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如何应对? 目前的社会,在线教育如何与线下教育互动,以获得最大的效果和进步。我们身边的学校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在线教育如何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在线教育可否重塑社会关系? 本次论坛,我们邀请到来自教育一线的中外专家,就在线教育的现状、未来趋势和社会效用等热点话题,分享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慕课”如何留住人

  “一门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慕课),坚持全程学到最后的可能不到一成比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张成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他对目前在线教育效果的担忧。在线教育“留不住人”怎么破解?研究了多门在线课程后,张成洪建议,应该完善在线教育的助学和促学体系,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无助感”和“孤独感”,使各类学习终端无缝衔接,降低使用门槛,以提高在线教育成效和完成率。

  建立完善的助学和促学体系

  “在线教育已经有了大量实践,在校园内一般体现为结合在线课程和传统课堂的混合教学,当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开放式在线课程主要面向社会大众,近几年影响很大。”张成洪说,在线教育的价值和优点有目共睹,跨越时间、地理限制,把好的内容传递给更多人,人们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按需学习,契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在线教育不是把内容往网上一放了之的,它对学生、老师和教育平台都有要求,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把效果最大化。”

  张成洪带领团队研究了复旦大学在Coursera上的慕课课程,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在线教育“留不住人”,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张成洪分析,主要原因是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道找谁,寻求帮助的渠道不明,信息不对称,“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或者用手机两个小时大脑‘只进不出’,对自律性要求很高,成人也不见得坐得住。”张成洪说,“电脑和互联网虽然通达性好,但在吸收知识时,多数还是挺‘孤独’的。”

  如果说学习慕课的学生还比较随性,那么,具有明确目的性可否突破完成率低的瓶颈? 复旦大学另一位老师的经历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位教授为高中生开设了一门预修在线课程,为想考进复旦这一专业的学生提供辅导,他发现,虽然课程时间不长,但最后能上完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张成洪重点研究学生点击课程视频的异常操作———暂停、中止、快进、倒退等,他发现,异常操作后的学生发生分流, 如果之后他们进入学习论坛讨论,坚持学完的几率就更高;如果之后不进论坛,或在论坛只“潜水”不“冒泡”、不提问不讨论,那么很可能会流失。

  由此,张成洪认为,在线课程的学习者更需要帮助、交流和督促,需要老师和助教及时回复学生问题,需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需要平台适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因此配套工作、机制和平台都要更加完善,形成合适的助学和促学体系。比如,学习论坛最好有老师分班“蹲守”,规定期限内解答学生疑问;建立一定规模的微信群、QQ群等移动端交流平台,随时与学生互动;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汇聚成大数据,研究学生学习行为,定时提醒学习进度,“促学也有讲究,鼓励学生时,是与学习差的比,还是与学习好的比? 以小组论成绩,还是以班级整体成绩评比? 这些都要考虑。”

  在线教学模式越来越丰富

  化学实验课,先播放实验操作过程,成功时的情景,实验失败的状况,具体试剂性能演示等;旅游管理课,先通过视频带学生“周游”世界,条件允许时还能带上VR设备“身临其境”感受一下大千世界的神奇;在建筑学课堂,学生随着镜头阅尽上下五千年全球建筑变迁史貌……混合教学、在线教学的模式越来越丰富,信息化让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双双延伸,对老师和教育平台的要求也在提高。

  张成洪认为,在线教育颠覆了传统教育的很多惯性———老师的角色定位、绩效考核方法、课件准备、教学模式、作业设置等都在变。比如:借助技术手段,课程可以展现更多丰富有趣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作业可以互评,相互学习。

  “在线教育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刺激,形式和内容都有无限可能。”张成洪非常看好在线教育,“据我所知,有的公司开发了在线教育平台,设计了一些在线大学公共课,提供给部分高校使用,有些课程还配送助教人员,辅导并考核学生,最后给学校提供学生学习过程和成绩的综合数据。” (文汇报记者 李静)

相关链接

  用数据和技术提升学生能力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6-10-30

  人口老龄化、智能化机器人、全球变暖、经济下滑之下,教育的“出路”何在?该如何转舵、升级?英国新线学校(New Line Learning) 和康沃里斯学校执行校长总裁、未来学校联合机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嘉里(Chris Gerry)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四大现实挑战促使教育升级

  克里斯·嘉里认为现在的教育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全球老龄化困境,未来的年轻人只有更努力、更高效率地创造更多财富,才供得起自己、老人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二是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相关试验推测,2030年,当气温上升2摄氏度时,临海城市的一半或许就浸到海里了”;三是科技和机器人的崛起,智能化技术的指数级增长,“在9年后的2025年,一台电脑就可输入一个人所有的智慧”;四是全球增长放缓,面临各种经济危机的可能。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担忧,如果机器人和智能机械进入市场后压缩工作机会怎么办?比如:一辆自动驾驶的智能车,可以自动停车、自动驶出,那么,帮人泊车的职业就消失了,越来越多的职业会在技术冲击下消失。对此,克里斯·嘉里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社交智慧、谈判能力和劝说能力,就不大可能被替代。”

  “霍金说,我们还不知道机器最终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成千上万的各地实验室都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使用那些技术,让我们利益最大化。”作为教育家,克里斯·嘉里的做法是从孩子们入手,“我们学校正在着重培育孩子的软实力,以此为他们增值。”

  数字化设施“武装”教室

  在克里斯·嘉里的新式学校,有一个很大的学习空间开展“广场式”教学,提供各种各样数字化的技术和设施,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这些空间让我们更好地管理学生,这种环境需要的老师越来越少,可以把雇请老师省下的钱去买更有用的新科技东西。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用技术改变了环境和教育”。

  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让克里斯·嘉里很“着急”:“我们必须看清这个世界的变化,并创造出反映世界真实状况的学习空间,让孩子们学习紧贴时代的知识和技能,大家都有手机和电脑,可很多学校还没有用上智能化的教学手段。”

  在克里斯·嘉里的学校,目前已使用云计算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作业、互动等,学校采集学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汇成大数据库,以此帮助学生成长。他介绍,“你可以问学生很简单的问题,但从简单问题里采集很直观的数据,这些技术都可以做得到。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跟技术产业合作开发个性化教学方式并不特别贵,钱对于你们接触新技术绝对不是阻碍,而且技术公司很乐意和教育产业合作。只有坚持创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孩子们更加成熟,成长得更全面,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文汇报记者 李静)

  数字化世界,好奇心最重要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6-10-30

  过去10多年,美国陶森大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雷蒙德·劳瑞(Raymond Lorion)一直在家乡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樱桃山社区做一项改善贫困孩子教育的实验,目前,这一实验案例已成为全美教育改革的标杆和典范。

  雷蒙德·劳瑞的团队接手这一社区教育改革的任务后,花了18个月与社区沟通,了解各方的担心和期望,取得信任和支持。团队制定了一个学区计划全面发展社区、经济及教育状况,用5年时间促进成人家庭经济增收;为校长和教师提供培训,并要求其受训后继续在岗不离开;改善社区4个学校的教学条件;为孩子们提供入学准备,鼓励他们读到高中毕业或进入大学深造。

  或许是因为有20多年疾病防控和干预的经历,雷蒙德·劳瑞特别认同在教育上提前评估和干预的重要性。“尽早发现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的学习失败及学习障碍,在进幼儿园之前对那些风险进行干预与保护,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那些课堂里,并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雷蒙德·劳瑞认为,为了让今天的孩子及后代子孙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有必要对现有的教育进行评估和改善。

  与此同时,雷蒙德·劳瑞和多数教育家一样,特别关注现行学校教育和就业的匹配度及有效衔接问题。现在在美国,高中教育结束后,政府会建议没上大学的孩子到没有任何门槛的社区学校再读两年,“这是让孩子们走向社会前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思考规划职业生涯,学习更多专业技能,同时延长在校时间,等他们更成熟一点时才走向社会。”

  对于职业规划的不清晰和学校教育体    系普遍重大学轻职校的现象,雷蒙德·劳瑞非常感慨:“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教授、白领,如果这样,谁来开卡车、种田、修管道、打扫卫生?麦当劳招工,一个是高中毕业就一直在工作的,一个是拿本科文凭的,当然是拿高中文凭的更合适,因为他的技能和经验与岗位更匹配。”

  展望未来,雷蒙德·劳瑞认为,当现在的孩子们进入将来的职业生涯时,会有更多新职业出现,现在的规划可能很快就不管用了,因此,孩子的软实力和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但目前我们还没有配套的教育体系去培养那些内容,这有待老师和社会的创新,”雷蒙德·劳瑞说,必须让孩子们准备好面对未来的数字化生活,让他们能够批判、创新并且创造。 (文汇报记者 张晓鸣)

  技术正在“倒逼”教育求新求变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6-10-30

  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至少具有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全市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99%,在沪就读的国际学生人数达12万人,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4300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5年……今年8月发布的 《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市民描绘出今后5年的教育蓝图,改革和发展亮点颇多。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黄海洋看来,这份规划的一大亮点,是响应“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从人口发展、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分析上海教育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突出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聚焦提升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

  黄海洋介绍,“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生态圈,全面促进教育信息化,“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倒逼’教育模式和理念求变求新,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

  其实,“十二五”期间,本市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初见成效,数字校园全面普及,实现了“校校通,人人通”;上海教育城域网主干带宽已达100G,“教育快速通道”覆盖全市30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上海的信息化校园有网络可访问,有资源可利用,师生间可以畅通交流。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优化信息化应用环境,健全网络安全防护机制;建立市场主导、多元共建、开放平等、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模式;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技术试验,探索数字化教研环境、模式与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学习者线上学习的认证、记录、评价和服务机制,完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转换机制。而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构架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服务体系。

  “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是‘十三五’时期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教育信息化还是规划中的其他目标和内容,都是为了提高本市教育质量,更好地培养人才。要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黄海洋表示。 (文汇报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