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发扬延安精神 弘扬大医风范——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化育人工程纪实

发扬延安精神 弘扬大医风范——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化育人工程纪实

  陕西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陕西省仅有的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把发扬延安精神和弘扬“精诚仁朴”的大医风范相结合,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思路,积极拓展文化育人的工作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服务社会的中医药大学生,为陕西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

  构建延安精神育人机制 彰显红色文化育人特色

  地处三秦大地的陕西中医药大学深受延安精神的滋养。1952年,以首任校长罗冬祥为代表的延安革命时期的老干部、老专家,白手起家、人拉肩扛,建校舍、编讲义,在建校之初就播撒下延安精神的火种。进入新世纪,广大教职工又慷慨捐款,征地建校,购买设备。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已烙印在每位陕中人的灵魂深处,成为学校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经过60多年的探索,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已经形成了用延安精神育人的合力机制。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宣传部牵头,学工部和团委、教务处、社会科学部等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各二级院系党总支和团委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推动的延安精神育人的工作机制。

  良好教育机制形成以后,延安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就成为学校要抓的重点工作。为把弘扬延安精神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更好结合,校党委明确要求,要把学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内容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由社会科学部负责教学内容的编纂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并督促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安排学时,使延安精神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延安精神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狠抓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主要是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主题讨论、课堂演讲、情境短剧表演等形式,加强和深化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识。课外实践主要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与延安精神主题相关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学习延安精神。在大学生学习期间,利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机会,组织开展参观考察、调查走访等活动。定期聘请老红军、老革命做专题报告,或利用节假日或重大节日赴红色基地延安学习。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使学生们亲身感受现实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

  学校坚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延安精神教育氛围。在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学校有意识地将延安精神教育渗透、融入到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

  秉承“精诚仁朴”校训 笃行文化育人实践

  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陕西中医药大学人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凝练成“精诚仁朴”的校训,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取向。

  以“精”为基,书写精勤不倦、精益求精。广大教师以“精诚仁朴”为训,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治学理念,积极践行“敬业励学、笃信求真”的教风,精勤治学,精研医道,勤求古训,孜孜不倦,以满腔热忱醉心于对祖国医学的追求。他们爱岗敬业、厚德济世、严谨笃学、淡泊名利的师表风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医学子。学校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离退休教师的资源优势,设立“名医名师讲坛”“导师论坛”“临床医学大讲堂”“人文大讲堂”及“校友讲坛”等文化讲堂,使学生聆听名师教导、领略大家风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传承弘扬传统医术的热情、对中医药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学校开展中医药技术大比武、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中医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了“学经典、诵经典”风气的逐渐形成,有效保留了中医的“原始基因”,加强了学生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胜任中医药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历史使命的“铁杆”中医人。

  以“诚”为先,追求德艺双馨、德才兼备。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经典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辩证思维、医德修养的培养,把“德才兼备”作为医者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真心待人,诚实处世,虚心学习,勤奋工作。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非常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举行庄严的《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使学生在入医界之时即牢牢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坚持创新培养理念,在育人中坚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理念,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寓德于教,育人育心,促使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深化;积极整合学校资源,营造健康的育人氛围,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引导作用,以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承载,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着力以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使学生意志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以“仁”为本,秉承大爱惠民,仁术济世。学校把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德”“仁术”“仁人”与学生的敬业、责任意识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医者仁心”“仁术济世”“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育。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开展人文关怀教育、爱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让实习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深对医德医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外在的医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良好的医德信念和品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开展义诊服务、帮贫助残、支教扫盲、义务劳动、政策宣讲等系列活动,在充满专业特色感染力、思想渗透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活动中,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塑造了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和自身行为,为投身社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朴”为美,提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深入挖掘、大力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营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舆论氛围。举办了邵小利烈士精神报告会,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学习她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号召广大师生向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学习,学习他们心系患者、悬壶济世、精益求精、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高尚医德;开展了向背父上学的王国海同学学习的活动,学习他勇挑重担、自强不息、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开展了向杨善洲、侯伯宇、吴孟超等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学习他们心系祖国、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

  雨露滋润禾苗壮 以文化人成效彰

  在岐黄故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和延安精神的熏陶下,学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经过60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医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了“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郭诚杰教授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其中,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32人。他们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大医理念,精勤治学,精研医道,把对事业的追求,对学子、对患者的挚爱,融化在心血与汗水中,浓缩在医学专著和学术论文里,凝聚在科研成果和临床诊治之中。广大学子身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校园,接受大医文化熏陶,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提高、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强化了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了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率稳中有升的培养目标。近5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奖78项,在校学生发表论文500余篇,全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90.2%,研究生一次平均就业率为85%,名列陕西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曾被评为“陕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医人,造就了以邵小利为代表的一大批英模人物。上世纪80年代,中医系79级学生邵小利勇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宝贵生命,陕西省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国家卫生部门、陕西省政府部门和共青团陕西省机构做出了“向邵小利同志学习的决定”。邵小利用崇高英勇的行为,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成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光辉榜样。

  在邵小利精神的熏陶下,中医系毕业生任玉让不留恋繁华都市,毅然回到生养他的穷山村济世行医,一干就是20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95届硕士毕业生胡秋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将年仅42岁的生命奉献给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被追认为“安徽省模范医生”。此外,还涌现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阳宜,“CCTV优秀乡村医生”王勇,车祸现场见义勇为的李亚青,带着瘫痪父亲上学的王国海,咸阳湖勇救轻生女子的陕中附院见义勇为集体,“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郝玉凤,华山上伸援手救助外地游客的曹凤凤、胡娜,列车上联手施救两名乘客的徐东升、张凡凡等,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行了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严建会 刘海燕 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