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李锋亮:不宜大肆宣扬“慢就业”

李锋亮:不宜大肆宣扬“慢就业”

  今年10月,《光明日报》在刊发文章谈大学生就业问题时,谈到了近几年一个新的就业现象,那就是所谓的“慢就业”,即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并不着急立即就业,而是选择准备升学、陪伴家人、游历等各种形式的待业。从麦可思对2010年至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时间调查数据来看,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半年后仍未就业的比例持续上涨。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就业难导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努力想找工作,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然而,腾讯公司的一项最新调查数据却发现,虽然有52%的大学毕业生倾向于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剩下48%的却倾向于回避就业。这个数据说明的确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选择回避就业。

  关于“慢就业”的报道出来后,马上引起了争议。虽然有人表示应该对“慢就业”表示宽容,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提倡“慢就业”并不妥当。当然,这则消息很快就被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出炉的新闻给冲淡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日本学者大隅良典获得,著名学者饶毅就此事指出,在作出历史比较后,“中国生物医学总体落后日本20年以上”。

  这两则新闻看似没有联系,但是如果细想,当自己邻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层出不穷时(从2000年至今的17年间,总共有17位日本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这几年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就不能太淡定了。因为尽管我国经济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人均角度以及国际领先等角度,要走的路还很长,还要经过所有国人继续努力奋斗,不能松懈。更不要说,现在我国一方面正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的压力,经济转型需要强大的智力资源作为支撑;另外一方面,地区发展不均衡依然明显,贫困地区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注入。所以,继续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旋律不能变。

  的确,我国比起几十年前,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如果国人觉得可以放松休息了,那就显然大错特错了。二战后,有一个法国企业家和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讨论法国在二战时为什么这么快地败给纳粹德国时,法国企业家曾自省道:“我们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因为我们企图用每周四个工作日抵抗德国的每周六至七个工作日。”二战后,法国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时间,到1970年的时候,法国人的工作时间比美国人的工作时间都长,所以法国的竞争力又上去了。当然,现在法国的工作时间又减少了很多,而法国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了不少。所以,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工作时间是强烈正相关的。

  目前,国际社会虽然不如二战前夕那样险恶。但是,国与国的竞争只比那时更激烈。法国只是稍微一放松、一松懈,在二战时就一败涂地。而现在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排名还不如法国呢。所以殷鉴不远,岂能大意?我国应该继续努力工作。

  可能有人说,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是为了游历与思考,期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而,游历与思考其实应该是在大学生活期间就做到的。只要努力做好时间规划,大学期间是完全有充足时间进行游历与思考的。而且,大学期间是最适合游历与思考的,因为身边有海量的图书、意气风发的同学、学识渊博的老师,还有固定的寒暑假和各种社会实践可以去行万里路、深入社会进行考察。而且,不要忘记了,爱因斯坦可是一边工作一边思考相对论的,马云同样是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创业项目的。所以,不能拿游历与思考作为“慢就业”的借口,因为一边工作、一边规划并不矛盾。

  还有的人认为毕业后,可以选择陪伴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而不立即就业。这更是借口了,中国大多数的父母应该都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自食其力、有所成就。所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最主要途径是努力工作的同时,常回家看看或者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和父母多交流。

  目前,我国未富先老。在很多行业、产业的竞争力还落后世界先进水平若干年的情况下,在很多偏远、贫困地区依然缺乏足够的大学生的情况下,不能以各种借口未富先“懒”。所以,宣扬甚至鼓励大学生“慢就业”,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至于大学毕业生自身,面对就业压力,你们可以选择不去找工作,可以选择当志愿者、创业、开网店、自媒体等,就是千万不能逃避进入实质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