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好老师的样子

好老师的样子

  编者按: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演进的地方,老师是知识的传承者、推进者和守望者,他们用奉献、敬业和博学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仿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在讲台上见证着一些名师佳师粉丝众多,另一方面在象牙塔内看到了一些师生关系紧张畸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大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本期,我们共同关注——好老师的样子。

  徐平:再塑大学师生的“从游”关系

  在大学,师生关系主要是通过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而形成的,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是引领者,故称为导师;学生是习得者,通过跟教师习得知识和方法以及接受人格熏陶而获得发展的能力。据说,在当年的雅典学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亦师亦友”来形容。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则形象地比喻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从游”关系是大学师生关系的实质。梅贻琦先生所说的“从游”关系,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贴近“熏陶”这个词,彼此之间疑义相析,教学相长。正是这样一种“从游”关系,教学活动才呈现出一个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教师展示生命的魅力,学生舒展生命的活力。怀海德认为:“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性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陶行知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然而,近年来,大学师生间的这种“从游”关系却出现了反向“游离”的倾向:学生逃离课堂或在课堂上做起“低头族”,老师成为学生口中的“老板”,关于大学师生关系畸变的议论也见诸报端。

  大学师生关系为何出现这样一种状况?究其缘由,还要从教学环境的变化说起。

  首先是校园环境的变化。从理论上讲,保持宁静是大学的本质要求。在宁静的校园,教师潜心从事教学活动,学生静心吸收知识给养。然而,大学又不是孤岛,大学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扩染到大学,比如社会的变化对校园的拉扯,对老师也好,对学生也罢,都产生了强大的外引力。教师或忙于科研项目,或疲于应对各种社会活动;学生或忙于求职,或疲于应对各种竞聘或资格考试。大学师生之间的靶向一旦出现分离,亲近感就会自然趋弱。

  其次是空间环境的变化。教室的空间环境对师生关系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小班型上课时,教室的空间结构形成了学生仰视教师的空间效果,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教师尽情挥洒,学生倾心领会。这种空间结构所带来的仰视效果,会让学生油然产生对教师的敬仰感。然而,为了满足扩招条件下的基本教学需要,大学的班型不断扩容,甚至有的班型超过百人。特别是在阶梯教室上课,少则百人多则数百人。在这里,教室空间变成了学生俯视教师的空间效果。这种空间效果,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仰感。由于“向师性”趋向淡薄,进而也就慢慢失去了对教室这一特定空间所特有的兴趣。

  此外还有技术条件的变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品读教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成功的体验、自尊的满足,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和美好;如果学生为教师娴熟的公式推导、流利的背诵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也会油然产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教师在学生的欣赏中获得了愉快的教学体验,学生在对教师的欣赏中获得了愉快的学习体验。在这种相互认同的愉快体验中,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的变化,现在的许多教学活动依赖课件,教师成为课件的演示者,学生成为课件的观看者。教师囿于讲台,忙于人机对话,一定程度影响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应,课堂的气氛时常出现稀松清冷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趋向弱化。

  大学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凡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基石。在大学里,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代表,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双重职责。诚如德国学者包尔生教授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大学教师必须是良善之人,一个能够将伟大、高尚的思想灌输到学生心灵中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对真理的强烈热爱、引以为荣的独立精神,以及能够自主摆脱傲慢虚荣的高贵谦逊的风度。”大学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应该通过反思大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症结,重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充满融洽氛围的大学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不应成为消极的看客,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尊师是第一学习动力,正所谓“亲其师,得其道”。在大学里,我们必须是一个自立的有才能的自我驱动者,以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绩。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重塑大学师生之间的“从游”关系,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达成共学共进之目的。 (作者系辽宁大学副校长)

  宋亮:为师的关键是把学生带上“道”

  秋雨连绵中,我躲在图书馆里批改物理实验报告。“老师,你在改报告呢?”一位同学从身旁经过,我抬起头看他眼熟,却叫不上名字。做物理实验助教一年多,“老师”这两个字也成了学生们对我的称呼。

  我所带的课只负责一个实验,四个学时,学生走马灯似地换,记不清每个学生的名字,自然算不得“好老师”。但是,当我同样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学生,要手把手教他们实验操作的时候,我思考着,我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学高为师,一个好老师得先拥有令学生仰慕的专业知识,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钉”在课堂上。在我求学的记忆中,一节大学物理课令人印象深刻,那节课讲电磁学,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顺序,而是将黑板分成两栏,一边写下电学主要公式,另一边写下磁学的对应公式,而在中间列举出电磁转换的几个基本原理。她的讲解逻辑之清晰,思路之顺畅,让学生们一下子就掌握了整个电磁学的知识结构。多年以后,虽然公式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当时豁然开朗的感觉依旧。

  在大学上过的各种课上,也遇到了各种不同的老师。上马克思主义原理时,老师总是先拿出当天的报纸,由新闻热点切入到讲课内容;选修动物学时,老师模仿水螅爬行方式的动作至今难忘;旁听经济学原理时,课堂上充满“段子”,老师“抖包袱”之后让我们对经济问题醍醐灌顶。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把复杂的科学原理讲解得深入浅出,而且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导我们融入老师营造的科学意境和科学思维之中。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成为“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当然,这还不够,一个“好老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他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思维和知识的规律,引导学生的能力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在一次数据库课上,老师在讲解完基础知识后,安排学生自由选题,然后把老师当成“学生”讲解。大家准备得相当认真,查阅参考文献,做数据统计,“老师”也是从数据样本到论证逻辑逐个“抠细节”,一路下来,虽说比坐在课堂上听讲累得多,但是确实掌握了课程的主要技术。

  我认为,为师的关键在于,能把学生带上“道”。普林斯顿原校长雪莉·蒂尔曼说,“大学的教育在于激励那些年轻而积极向上的灵魂,并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虽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任何一个学生走进专业的大门,都少不了一位好的引路人。我想,一位好老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应该是一座人生的灯塔,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位站得稳、立得住的兴业之士。而这恰恰是教育最本源的“初心”。

  “好老师”的标准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但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在未来工作中的某个时刻能够回想起课堂上某位老师的一次讲解、一个板书、一句话语,“老师”二字大约便不会被辜负。 (作者系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生)

  高文豪:好老师应具备“四心”

  我心目中一个充满魅力的优秀老师应该具备“四心”。

  有一颗正义之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有着正义之心的老师,无论是教学育人还是为人处世,心中都有一把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尺;可以教会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能做到实事求是,不媚俗、不动摇,不做权威的附属品,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发现和认识问题,坚守住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与是非标准,大道直行。

  有一颗渊博之心。渊博之心不仅来自教师在本学科领域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源自于历经岁月洗礼之后,那份厚重的人生经验与阅历。遇到这样的老师,不但可以让学生形成本专业领域完整的知识架构,一定程度上还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知与评价。最关键的是,整个学习过程将是充满兴趣、愉快的体验过程。

  有一颗包容之心。好老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尊重差异、包容学生在自由探索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用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教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真正找到源自于内心深处的那份自信。老师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就是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即使用尽“洪荒之力”也要坚持自我、不断前行的莫大动力。

  有一颗平常之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灵魂的播种,不但需要课堂时间,更需要课下与学生亲密无间的接触。整日高高在上,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距离感的老师,可称为“严师”,但非“良师”。身教胜于言传,勇于且乐于降低姿态,放下身段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切身感受自己严谨治学态度与朴素生活作风的老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更加深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陆雅婧:老师在,我不彷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使我明礼义、知荣辱,拓展我视野的高度;授业,使我长知识、增智慧,提升我学业的水平;解惑,使我察正误、晓得失,增进我判断的能力,这些,都是好老师给予我的影响。

  在我看来,好老师是爱岗敬业的。他们以身作则,践行南开“公能”精神;热爱工作,愿意为之辛勤付出。我记得,这学期伊始,新生报到,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院筹划为新生送上教师寄语和一份推荐书单,由我负责向老师们征集。文学院共四个系,我找到各系的老师,表明来意,说话时心底难免有几分惴惴不安——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老师们应该都忙着备课吧,不知会不会打扰他们,会不会被拒绝?没想到老师们都爽快地答应了,四个系的书单三天内全部列出。我打开其中一份传播学系的书单,里面每一本推荐阅读的书都仔细地标好了版本、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专业导师李广欣为每本书加了注释,七本推荐书目共写了近两千字的注释。在我反复表达谢意之后,他的回答是“这些都是应该的,服务学生是我的天职”。

  在大学,少有高中“手把手”式的教学,很多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我最爱戴的老师的样子,是他不仅传授知识给我,更教我掌握所在学科的思维方法,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启迪我以何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好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莘莘学子。在这个时代,因为有他们在,我可以不彷徨。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