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钟焦平:机会永远不会向年轻人关上大门

钟焦平:机会永远不会向年轻人关上大门

  最近,《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名校毕业后我选择了回家》等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有的叙述在校园里感受到的巨大社会落差,有的叙述求职和工作经历,感叹即使是名校生,向上流动也很艰难。这些文章引发了不少议论,有的言论认为,就算出身名校,向上流动也越来越难了。

  不少人在转发这些文章时,都不忘加一句点评、和作者一起感叹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上升通道不畅、年轻人缺少成功机会等。阶层固化的担忧固然能体现这一代人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但在奋斗刚开始就一边哀叹前途渺茫,一边对“二代”们艳羡不已,只能挫伤进取的精神,离自己的“小目标”恐怕也会越来越远。

  上升通道的宽和窄,关键要看以什么为参照。今天,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但不少大学毕业生和家长对就业的期望,还停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仍和那时的大学毕业生简单对比,这难免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哀怨。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上大学。而只要上了大学,尤其是名校,虽然个体发展空间各有不同,但总体看,基本上实现了一生中至为关键的向上流动,只要走进大学校门,也就踏进了社会中间阶层,精英层中的多数人也会从他们之中产生。而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即使名校毕业生也要到开放的社会大舞台上参与竞争,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为名校生,如果能和同龄人比一比或许更好一些。能上公办大学的人,尤其是上了名校的幸运儿,相比同龄人,实际上已经享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层红利,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大的竞争力,在奋斗才刚开始时,哀怨或许只能让自己的精神陷于衰退。事实上,从中学到大学,再到走出校门求职工作,以至独立生活,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社会落差,需要面对的各种矛盾,肯定是逐步递增的,换个角度看,感叹和哀怨,其实只是成长的一部分。贫富、观念、生活方式的巨大差距带给普通家庭学生的那种焦虑感,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带给一些年轻人的那种无力感,都是真实的存在,但作为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生,无疑更有能力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再说,哀怨也解决不了问题,既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社会的问题。哀怨的前提,是把社会想象成了理想的状态,想象成绝对公平、绝对正义的真空状态。而那种纯然的状态,不但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更不会一下子就到来,而要经过很多代人的努力才能慢慢接近——包括眼下这一代年轻人的努力。只要大同社会还只是一个理想,只要完美社会还是一个乌托邦,那么,社会落差任何时候都会有,社会竞争的压力就永远会伴随着我们,社会阶层的上升,就永远是劳动、创造和竞争的结果,永远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

  一个社会是否有活力,关键要看能否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市场的塑造下,一些领域确实存在利益局部固化的倾向,有的人在靠资本和财产收益过着优越的生活。但既然知识、创造、劳动和竞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续动力,机会就永远不会向年轻人关上大门,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生们更应该有这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