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有30多个国家提出建设一流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有30多个国家提出建设一流大学

  编者按:高校“双一流”建设自推出之后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围绕备“双一流”建设一度出现了各种猜测,网络上甚至流传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拟定名单”。对于这一热点话题,今年10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回应:“教育部从未发布过‘双一流’名单,目前教育部正与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在2016亚洲教育论坛年会期间,搜狐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秘书长康凯、副秘书长叶之红进行了独家专访,对于外界关心的“双一流”名单和数量问题,瞿振元表示,既然是重点建设工程,“双一流”不可能涵盖所有高校,但会比原来的“211”工程“985”工程范围有所扩大。

  瞿振元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仅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不等于就是高等教育强国。在机制上,要继承“211”工程“985”工程好的经验,不足的方面要予以补足和完善。“而且要看到,‘双一流建设’不是商品市场,不要期待今天投资,明天就见效。‘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用长远眼光来看待。”瞿振元介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提出要建设一流大学,但是少有国家提出建高等教育强国,而中国的目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那就要做几件事,一是创一流,二是带一般,三要补短板,这样才能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一个协调、健康的体系。瞿振元希望,各类高校准确定位,“找准自己位置、发挥出作用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而不能简单地说‘只有世界一流大学才是好学校’。”

  以下为《智见》对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秘书长康凯、副秘书长叶之红:

  《智见》:目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双一流的建设,我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里?您觉得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瞿振元: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双一流”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成绩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整合和继承性推进,要做到平滑过渡、范围有所扩大、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双一流”建设不是狗熊掰棒子——做一个扔一个,只能在原来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瞿振元介绍,“双一流”不可能涵盖所有高校,我们的目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体系,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多层次要求的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既要培养杰出人才、业界精英、政界领袖,又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普通人的学习需求,教育要让每一个人健康发展、愉快生活,教育要面向人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教育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的发展目标,但是创一流、带动一般、补短板要形成协调的、健康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间,各级各类学校要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各得其所,而不是每一所大学都说要搞世界一流,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是满园春色,不能搞成一样化。如果只有几所一流大学,那是平地上插几根旗杆,是插不高的。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平原’变成‘高原’,让‘旗杆’变成‘高峰’;从长远来讲,这是重要的战略。

  《智见》:9月是教育部及全国各高校密集“晒账单”的时期。教育部直属的清华大学超过200亿元,而非部属的青海大学则约为12亿元。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否会有地域上的布局,或者会向中西部倾斜吗?

  康凯:从国家层面讲,在考虑整体教育结构时,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的主题。教育质量包括很多内容,从地域来说,东西部结构要协调。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经费方面国家也在一步步加强,东部的一些教育部直属高校也对西部高校进行对口支援,包括设备、教师团队等等,给西部高校博士点的建立、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很大帮助。现在中央已经启动第二轮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直接通过中央财政帮助西部地区的高校建设。

  康凯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能实现绝对的平均主义,必须要有一个高层次的冲击性质的高校队伍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而不是说绝对平均就是好。真正良性的发展一定要有梯度,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我们内部结构的调整、协调发展,所以采取一些措施帮扶西部高校发展,对口支援就是一个很具中国特色的帮扶措施。

  《智见》:根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达到50%甚至以上,您在演讲时介绍,2030年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超过60%,甚至70%。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是否会在高校师资、学生就业等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如何引导就业?

  康凯:这个预测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5%左右,适龄的青年都要受到高等教育,我们将来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将达到甚至超过50%,50%以后就是普及化,所以这也是一个预警。高校的教学能力、教师、实验设备都应该早做准备,否则可能会因为措手不及带来带来一系列问题。

  通过我们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和人均GDP的变化呈很强的相关性,特别是在50%这个拐点之后,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GDP会迎来大幅的提升,这是一种集合放大效应。所以我们预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之后,经济增长速度会比现在更加惊人,真正的变人口红利为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源大国。

  《智见》:前段时间,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对该校13名本科生给予退学处理,再次引起热议,学校希望“宽进严出”警示那些放松学业的同学。在国外很多高校是依靠建立起健全的“警示机制”,同时给予学生较差的学生一些帮扶。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叶之红:当高等教育走向普及时,高等教育的形态会有本质的变化。当上大学是稀缺资源时,学生们需要竞争,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后学生们会对上大学有成本的考量。这就驱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制度建设要做调整。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预见这个规律之后,高校一定要在制度上做调整。美国毛入学率达到90%,很多学生无法按期毕业,中间有很多选择,有人放弃,有人工作一段时间再拿学位,也有人去别的学校去上了,所以有很多调整的机会。

  英国的严体现在学位的“ABC”区分,拿到荣誉学位的毕业生大机构抢着要,拿B的学生可能当大学老师或者去政府部门,很多拿到C的学生会选择创业但学校并没有规定谁是好学生,谁是差学生,而是反复强调这是学生学习选择,是平行的类别。

  《智见》:对于十月份25个省份的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的这一举措您怎么看?

  叶之红:其实就是希望建立一个淘汰机制,对学位点不断的调整。但是希望在程序上不要一刀切,而是给予高校申诉的权利、复议的机会。或者说建立一个预警机制,从亮黄灯,到亮红灯,再到最后切掉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在大学的治理水平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大学的管理者也非常注重比较优势、差异化发展,反而在制度层面,需要更有利于高校的特色发展,在这点上,希望能给高校更多的自主办学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