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北京外国语大学发挥特色优势 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发挥特色优势 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立足多语种特色优势,在促进与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积极支撑作用。

建设非通用语种专业。依托多语种学科优势,积极构建以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区域和国别研究、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究等五大领域为支撑的一流学科发展体系。成立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领导小组,将亚洲、非洲语言作为学科布局的重点,制定非通用语种专业分类建设规划。发挥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非通用语建设基地和特色专业建设点作用,承担“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开发功能,五年来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19个。目前开设外国语言98种,基本开齐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完整开设了欧盟国家24种官方语言和东盟10国官方语言。

培养复合复语型人才。对“一带一路”国家22个语种专业施行综合评价招生,创建“非通用语+通用语+专业方向”和“非通用语(小)+非通用语(中)+通用语”培养体系。推进本科生学业“7+1”或“6+2”模式,组织优秀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近90%非通用语本科生获得至少一个学期的出国留学机会。加强课程改革,以第三外语形式开设40余门外语通识教育选修课,将更多非通用语种专业纳入全校通选课。加快教材建设,规划出版“一带一路”国家外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及辞典。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立国际组织学院,培养精通两种以上联合国工作语言并掌握国际法、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与金融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2018年起增设“一带一路”语种班,造就熟悉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特点的高素质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

扶持非通用语种师资。全面谋划教师工作,构建新入职青年教师、卓越青年教师和卓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各级人才梯队培养支持体系。立足中国外语教育研究,支持“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建设。出台《非通用语种师资培养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将教师培养分为“非通用语+通用语”“非通用语+非外语学科方向”“非通用语+地区研究”等方向,通过师资研究生培养计划、青年教师转语种计划、非通用语种人才聘用特区计划等,完善非通用语师资队伍储备、引进与培养机制。加强与国外顶尖大学合作,鼓励非通用语种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作实施“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将外语非通用语人才与亚非地区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语种涵盖越南语、马来语、印地语、乌尔都语、泰米尔语等,研究领域横跨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等五大区域。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成立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加强语言与国家战略关联性研究。把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对象国研究、区域研究紧密结合,先后成立中东欧、哈萨克斯坦、海湾阿拉伯国家等41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推动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全覆盖。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等机构,打造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智库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科研平台。创立《区域与全球发展》刊物,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报告,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闻传播业历史与现状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关系研究》《中东欧国家法学特色项目》等一批国家级学术项目。

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对话,与84个国家和地区的284所大学和教育机构签订交流协议,在师生交换、外专引智、双向图书出版、合作办学、语言培训及服务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目前已有亚美尼亚、马来西亚、阿尔巴尼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社引进当地语种版本。成立教育部中印尼、中德、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积极服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政府组织官员以及大学校长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承办“中东欧国家汉语培训中心”,为中东欧国家提供高质量汉语教育服务和师资培训。策划“了解中国”来华研修项目,组织“文化中国你我谈”学者巡讲项目,与海外学界和社会各界进行广泛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