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本校成果» 汪庆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汪庆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倡导“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和公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准则来引领和构建高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高校育人过程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是高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青年学生在成为社会公民之后所面临的学习关系、工作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的综合体现, 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及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使命的顺利实现。

  师生关系,是承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双主体”的关系。高校是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种“双主体”的责任主体,需要共同协作来承担和完成教育目标。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关系状态,这样的“双主体”关系能够调动和激发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从而使教与学的效率与效果达到“最优化”, 并以此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贯穿高校育人过程始终的持久关系。教育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离开了两者中任何一方,高校都将丧失其育人功能。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师生关系随之建立,并成为第一位的关系,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学习、生活,而且将伴随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同时,亲密或疏远、和谐或紧张的师生关系,也深刻地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研究活动的各个环节。教育教学的过程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始终体现着师生关系的状态、方向、质量、效果。

  师生关系,是引领学生建立和谐公民关系的示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成为成年公民的初始阶段。大学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师生关系对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构建公民关系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示范、熏陶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为未来进入社会构建和谐的公民关系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当代中国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关系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具有长期稳定性和普适性,面向社会整体,对各个阶层的成员都有普遍的引导性和约束力。高校师生勤于学习、善于研究、勇于攀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师生关系作为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更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力量源泉。一个国家如同一个民族一样,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价值体认,必然成为维系集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民族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中国文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对师生关系的发展起着价值导向、价值判断的作用,是推动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的源泉与动力。对于高校来说,师生共同学习、工作乃至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纽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进而可以形成共同的校园文化、校园传统、校园精神。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新时期某些地方师生关系出现一些问题:或者片面以教师为中心,或者片面以学生为中心, 或者过分强调主体与客体关系,甚至存在一切向钱看、学术不端、伦理失范、权分交易等不良现象,根本原因是社会价值导向出现了错位, 部分师生的价值导向、价值观念发生了偏移。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强调“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强调师生关系是两个主体间的关系,追求真理、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平等交流,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相关路径

  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宣传、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期高校师生的价值支撑, 成为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内核,成为评价和衡量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确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的目标指引。要运用形式多样、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对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理论武装, 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重要原则,理直气壮地教育师生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 与之相一致、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与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成为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价值准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高校师生普遍理解和接受, 内化成为他们的个人价值观,才能被自觉运用到师生关系的行为实践中。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构建新型高校师生关系的观念体系。高校师生关系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是非观念的淡化、人生观的扭曲有着极大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建立一种以人为本、民主平等、和谐友善、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富有活力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三个倡导”的要求来定位和重构高校师生关系的观念体系,引导高校师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与忠诚坚守,从而在大学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等观念上, 是其是,非其非。

  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制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来重新审视高校已有的规章制度,修订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和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通过制度,引导高校把各种优势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的本质任务中来,引导老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培养中来。在师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上, 把人才培养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业绩, 把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学生发展的根本。在处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上,要突出对教学成果的评价,鼓励那些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让他们在校园里、在社会上得到承认和尊重。

  加强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应该思考和审视自己所负责的这门课程或教学环节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及伦理意义,并在教学和实践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教育者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统的灌输, 要从单向的传授转变到双方的互动,要从“大水漫灌”改为“小管滴灌”。教师引导、师生平等探讨,使知识的获取过程变成一个师生共同追求真理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

  加强师德建设、学风建设,保障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鲜活的、最高效的,在师生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自己注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才能担负起推动者和示范者的作用,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校风、学风教育,把“法治、诚信”的要求贯穿到新型师生关系当中。“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高校师生要模范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带头遵纪守法,与低俗、违纪、违法划清界限。在学风与诚信问题上,高校要建立带有刚性约束力的制度,加大违反制度的成本和代价,建立诚信追踪机制和社会联网反馈机制。

  充分发挥老中青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要发挥以老教师为主体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作用,在对青年教师思想教育、教学业务督导等方面实施传、帮、带,对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价值观引领和感染。中年教师经验丰富,在职业规划引导、教学科研示范上多下功夫。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与学生年龄相近,可以在课外活动上更多地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可以结合实际,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交流互动。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新媒体等手段,扩大师生交流的新型平台。当前,人们对网络的需求逐渐增强,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师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查询资料、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高校教师应该在传统的课堂和课余交流方式之外, 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新媒体,如电子邮件、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运用网言网语,构建一个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平台。师生构建起新型的网络交流空间,更有利于师生充分交流、相互理解,促进双方关系的和谐发展。一个个互动的平台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在师生情谊长、润物细无声的生态环境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之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

  [2]蒋兴礼.和谐大学关系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

  [3]刘建华.师生交往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作者汪庆华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办校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