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本校成果» 柴宝芬:基于创业需求的高校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柴宝芬:基于创业需求的高校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一、大学生创业需求背景

  (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14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 810 万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大学毕业生依然处于峰值很高的阶段,大学生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就业人数绝对值增加。高校扩招,大学门槛变低,上大学不再是少数佼佼者的特权,读大学成了大多数人可以完成的梦想。随着入学人数比例的增加,就业人数也水涨船高,就业难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次,结构性失业严重。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并非因为社会不需要大学毕业生,而是他们所学专业与所掌握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一方面是难以就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是招聘不到员工的企业,专业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失业现象。最后,自愿失业也一定程度存在。如今大学生恰好是我国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一代,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丰裕的环境中,物质条件富足使他们在找工作时眼高手低,他们期待企业给予好的待遇和较小的工作压力,而在经济发展飞速的时代,企业竞争压力增大。因此,绝大部分企业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致使他们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呈现出不一致的状态,于是这些大学生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想投入社会的怀抱。

  (二)政府支持越来越多

  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大学生创业,从而拓宽就业途径,以自主创业模式带动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首先,资金支持。大学生毕业后在两年内自主创业,国家相关银行给予无息贷款和其他资金优惠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创业启动资金,鼓励大学生迈出创业第一步。其次,大学生在相关行业创业,国家给予税费的减免扶持。这些行业包括技术服务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餐饮业和文教卫生行业等。通过免税的方式给大学生创业降低门槛和创业压力。最后,国家政府专门设置人才中介服务公司,通过优惠和义务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和创意,同时帮助大学生保管毕业人事档案及办理相关社保事宜,为大学生创业排除后顾之忧。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教育部配合高校出台了灵活学分制度,鼓励想现在创业的大学在校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同时灵活学分制又给他们创造了随时回来拿学位和读书的机会,这种开创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开放力度加大的又一个信号。

  (三)高校创业教育越来越完善

  随着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出,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近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日趋成熟。(1)高校根据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力所能及为学生选择实用性教材,课程设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2)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建立一支专业和综合素质都很过硬的师资队伍,根据情况,学校还从企业聘请专家和技术人才给学生授课,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技术的掌握程度。(3)定期召开创业研讨会,高校与企业、社会及国际人才进行学术和实践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创业热情。(4)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熟练程度和创业感知力,通过让学生体验创业成功动机带来的乐趣坚定他们创业的信念和决心。其次,校企联合创业培养模式初步建立。一方面学校遵循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与宽度,多渠道强化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意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了解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以及自主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创业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积淀和品质培养,引导学生遇到困难不妥协,遇到挫折不逃避,遇到风险会防御的多层次能力与素养。从而推动他们未来能够成功创业。

  (四)大学生创业素质越来越高

  由于政府的鼓励和大学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具备的创业素质越来越高。首先是创业心理准备。学生已经认识到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他们结合所学专业与创业兴趣,制定现实的目标定位。其次,大学生的创业风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注重诚信经营,重视工作中的创造力,并通过不断学习与解决问题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再次,风险抵御能力在提高。在创业中,承担风险的勇气和信心是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必备素质,学生创业前具备了风险意识,创业中具备了规避意识,一旦遇到风险他们也会通过智慧抵御风险,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创业的勇气和自信。

  二、基于创业需求的大学教学改革新举措

  (一)转变传统理念,确立大学教学改革目标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知识的传递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这种理念下,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因此,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改革中确立新的目标体系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首先,明确高等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经历了漫长的以教师和知识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后,逐渐进入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需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明确高等教育应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其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传统教育下,高等教育以知识传递为主,教师对知识拥有绝对发言权,教师围绕教材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理念下,以创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体验,关注他们是否已经接受,关注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和智慧启迪,关注学生的品格培养和能力提升。因此,教育者需建立合理的教学逻辑,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以自我价值实现为先导,一切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激励他们对知识的热情和需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最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应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和培养路径。以创业需求为主导,实践课程为主体,创业成功动机激励为主因,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改革的动态化管理。好的教学是以启迪心智、荡涤灵魂、催人奋进、引入深思为目标的,只有充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才能设计出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的各项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本质需求,创新精神既是一种个人素质的彰显,也是一个社会和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力量源泉,高校教学改革,以大学生创业需求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发展使命。首先,增强创业实践意识。要想有创业行动,必先有创业实践意识,意识指导行为,行动是意识的体现。其次,增加实践环节。高校应根据学生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领悟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积极融入社会,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改革教学模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指向性的教学设计和指导,离不开创新教学模式。高校在重视教学的同时,还应创设好的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科研和教学多层次发展,同时用教学和科研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形成高校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行导师制度和师生共同体活动,委任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科研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

  (三)以生为本,促进学生比较优势提升

  创业教育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学生个体特质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某方面的潜质,教育者有责任挖掘这些潜质并助力他们的成长。首先,培养学生乐观自信。以学生为本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学生会感觉到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充分的重视与尊重,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创业自信心,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自信乐观。其次,增加学生多种才能。学生才能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他们个性的了解,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促进他们比较优势的提升。高校可以通过创业大赛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乃至世界大赛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成功中建立创业愿景、增加创业决心和坚定性。最后,培养创业品质。创业品质包括人格的魅力、优异的成绩、健康的身体。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责任感意识,让他们富有创业使命感和社会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探索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坚强独立。

  (四)优化资源,完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环是教学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问题。制度创新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实现的立足点。制度创新涉及到对教师考核制度的创新,人才引进制度的创新,教学评估体系创新,授课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创新等。其次,重视教学制度的环境建设。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其他高校的合作,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离不开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高校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要协调好与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与其他主体之间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为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资源和政策环境。最后,实施创新驱动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的重心在教育,教育的重心在教学,所有工作都应围绕提升学生素质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而展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学生创业素质提升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教学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科学规划教学课程设置,实现我国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作者柴宝芬(1964-),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法、高校教改)

  

  参考文献:

  [1]王东梅.关于大学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2]董婷.基于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改革措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