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本校成果» 梁平:迈向现代化的高校治理——《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介

梁平:迈向现代化的高校治理——《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则体现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即全面推进高校的现代化治理以及各要素的协调运行,构筑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机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不竭而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为此,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这既为提升高校核心竟争力和推进高校现代化治理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不断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机遇“现代化治理”已成为高校运行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成为高校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顺应此潮流,如何推进高校现代化治理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增长点。近日,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张天兴教授的新著《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立足于我国高校治理实践,对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以高校为中心、以高校内外部关系的不同向度向各要素不断辐射、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现代化治理模型,构筑了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基本框架,对高校治理理论研究和治理实践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也彰显了作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高校治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而高校现代化治理则是20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新命题。这就意味着,无论东西方,对于任何高校而言,既需要对历史凝练出的“内核”和“本色”予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又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不断深化改革、勇于占领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唯此,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引领者和历史发展的导航者。同时也意味着,高校日积月累的某些“软文化”可能成为现代化治理的“包袱”,甚至一些固化的思想观念将会成为改革的阻力,这就需要通过创新的理论予以破解,使社会各界充分地认识到高校现代化治理是大势所趋,对于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均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彻底地扫余思想障碍,《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一书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以“话语“为核心词,对不同时期高校运行的基本话语予以深度考察,厘清了从高校管理到现代化治理的理论脉络,解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下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当代话语形态,进而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管理理论等予以多维度阐释,对高校现代化治理面临的一些理论难点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回应,并奠定了现代化视角下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

  运行层面,高校现代化治理可谓事无巨细、包罗万象,但每一事项不仅与治理实践息息相关,也体现和折射出高校治理的某些理念和原则。为此,该著作从人才培养、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社会服务、对外合作、社会参与等层面,分析了高校现代化治理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而将这些“模块”归纳为高校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两个向度,分别围绕各自的核心要素展开论析。就外部关系而言,高校现代化治理包含高校的“自我”与“他我”两个层面,前者重在强调高校应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而后者则体现为高校在与政府等其他主体的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辩证地讲,这两个层面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如何建立高校与政府等主体间的合理关系,决定着高校是否实质上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而高校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也决定着其与其他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外部治理模式,作者提出了多元共治的观点,不仅与现代化治理理念高度契合,而且为我国高校现代化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就内部关系而言,“决策”在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该著作分别讨论了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教师和学生的决策形式、存在问题以及完善建议,抓住了高校内部治理的实质,运用现代化理念较好地协调了不同主体的权力(权利),或者意志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指的是高校内部运行的制度体系、机制及其实践,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高校内部现代化治理改革的目标。当前,我国高校现代化治理正处于变革与完善期,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化治理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该著作通过对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高校治理模式的考察,提炼出对我国高校现代化治理具有启示性的观点。

  该著作通过对我国高校现代化治理改革背景的综合考察,从政治层面深入把握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改革力度等对于高校的法治化、民主化、协同化治理的宏观影响,从经济层面既充分肯定了经济快速增长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又冷静地分析了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缺口,对改革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带来的机遇,从社会层面简要地解析了事业单位改革、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以及民众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等因素及其社会文化氛围对于高校治理的潜在影响,这些层面均构成为高校治理模式改革的外在环境,同时也意味着高校现代化治理改革既面临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又存在着尚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巨大空间。这种从大处着眼、纵览全局的分析视野,为更好地理解和推动高校现代化治理改革莫定了基础。

  基于此,该著作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大学本质功能、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一个平衡”原则(即共性与个性的平衡:规律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方向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明确指出我国高校应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总体目标,以落实大学章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高校、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高校综合改革,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研究视角是方法论的重要方面。客观地讲,高校现代化治理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如何确定一个恰当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质量。《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一书将高校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最新观点紧密结合,瞄准高校治理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时代性,论述从理论阐释到实践运行、从外部治理到内部治理、从国际比较到国内改革,建构了高校现代化治理的立体化结构,既照顾到了高校治理的主要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又突出了“治理”的多元化本质,凝结了作者多年来丰富的高校治理经验以及真知灼见。可以说,该论著既是作者的集成之作,也是高校现代化治理研究中的“他石攻玉”之作。

  从“高校管理”迈向“高校治理”,不仅是语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理念、模式、运行、效果等全方位的变革。“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既是多维度分析现代社会诸多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工具,也表征了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校治理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促进高校治理各要素的深刻变革,既使高等教育以及高校能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又能促进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进而推动社会各要素的现代化,并适应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潮流。就此而言,该著作着眼于“高校现代化治理”,就己经抓住了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以及高校治理的核心问题,这种敏锐、独到的洞察力、使得研究的立意新颖而深远基于此命题。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索,建构了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宏观框架和具体路径,对于高校治理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