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本校成果» 翟亚军 朱志媛:新环境新理念:关于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翟亚军 朱志媛:新环境新理念:关于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高质量、促进内涵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着老困难和新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那么,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环境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大学学科建设又该如何应对? 这不仅成为大学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大学学科建设的形势分析

  从20 世纪50 年代的院校调整、80 年代的工科大学转型到90 年代的院校合并,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一直在摸索中曲折地前进。国家重点学科制度的推行、“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不仅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时代特色,更是把学科建设的地位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科建设一时成为大学建设的代名词。2015 年11 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该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大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过有目的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构筑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基地,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学科点以及若干所向国际一流水平冲击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据报道,截止到2014 年,我国“高校500 多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排在全球第六,50 多个学科进入世界同类学科前列,部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人们对学科建设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入,学科建设之于大学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共识。学科建设成为大学的主流话语,学科在大学成为一种必须。各高校纷纷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出台各种措施,人才引进制度、教师评聘制度、科研评价制度等制度不断完善。

  (二)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晚,大学学科建设实践经验不足,加之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等一直处于摸索之中,所以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学科建设的本质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学科建设与大学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以及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在大学学科建设理念、学科建设模式和学科建设举措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偏差,导致大学学科建设并没有完全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是表现为学科建设的功能被无限放大,学科建设承担了许多其不该也不能承担的功能。二是表现为学科建设内容的窄化和矮化。学科建设不是面向学校实际,以提高学科水平为使命,而是以获取学位授权点为目标,以学位授权审核要求为内容,重规模、轻质量; 重科研、轻教学;重人才引进、轻人才使用等等重设轻建,设而弱建、设而不建的现象频现。三是表现为学科建设途径趋同。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对于大学学科建设发挥的标杆、示范和导向作用,学位授权审核和学科评估中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科建设模式的单一和趋同、千校一面、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现象的产生。

  (三)大学学科建设的新形势

  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一直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伴而行。2006 年以来,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综合改革阶段。

  一是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取消。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在财力有限、经验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高校间的竞争和重点建设的方式,都对高校的学科发展甚至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重点学科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国家重点学科设置的初衷被扭曲。在实际运作中,重点学科评审将资源、资本、权力等内嵌其中,导致了政府过度的行政干预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急功近利。2014年,国家重点学科被取消。

  二是省级统筹权扩大。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是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一个战略设计,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省级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涉及大学学科的布局结构调整、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使用等方面的统筹权明显扩大。省级地方政府承接了博士、硕士学位审批权,统筹规划本省域内学科点布局和发展、资源分配、学科评估等。

  三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政府把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全部交给大学,从而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让教育回归教育,学术回归学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如为进一步扩大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鼓励培养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特色,按规则自主调整学位授权点,增强学科管理的灵活性,从2006 年开始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建立了学术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高校学科建设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四是“双一流”方案的实施。2015 年10 月24 日,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规划到21 世纪中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要进入世界前列。根据《总体方案》的设计,未来的学科建设强调动态管理和公平竞争,不仅在师资队伍、创新人才、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方面继续进行改革,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社会参与机制等方面更会成为改革的重点,以突破“211” 工程和“985” 工程建设过程中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障碍,促进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发展,推进我国大学学科水平的快速提升。《总体方案》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形势下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国家重点学科取消对大学学科建设的影响

  和国家重点学科相匹配,各省、市、自治区也建立的省级重点学科审批制度。重点学科审批涉及政府对学科的投入,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参照系”。有无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数量多少都涉及学校的声誉,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指挥棒”。尽可能多地拥有重点学科,获得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提高学校声誉,是许多高校学科建设努力的方向。国家重点学科取消以后,一些学者也呼吁取消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审批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条框,在某种程度上使办学变得简单,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以后,作为学科建设的“指挥棒”消失,没有了重点学科这个“指挥棒”,一些学校失去了学科建设的方向,滋生出无所适从感,甚至有一些学校降低了学科建设的兴趣,弱化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学科建设停滞不前; 还有一些学校虽锐意变革,却不知从何处着手。重点学科取消,“指挥棒”缺省的情况下,何去何从,将是我国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省级政府统筹权加大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扩大省级统筹权并不是省级政府对中央政府部分权力的单纯接管,在接管的同时需要省级政府职能同步的转变。中央放权给省级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省级政府如何接住这些权力,即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如何发挥才能规避过往政府集管办评于一身的弊端,还有就是“211” 工程、“985”工程以及国家重点学科等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诱导了高校人才、资源向少数名校集中,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和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同时也导致了高校学科建设的同质化现象的发生。那么,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取消后,地方政府主导的重点学科是不是也有这些弊端? 如果有,是省级重点学科随之取消还是依旧保留? 如果保留,又该如何规避这些弊端? 对于学位授权点审批,如何引导本区域大学的合理竞争,杜绝均分的现象出现等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或者说统筹权发挥失当,不仅不能享受到改革赋予的红利,相反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三)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2006 年,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批工作结束,我国学位授权点布局工作基本完成,随之成功转型,从规模建设转入到一个提高质量、内涵提升和结构优化的新阶段。随着《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工作的意见》(学位[2014]1 号)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学位授权审批的新模式。

  以往的学位授权申请基本上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指标体系表面上似乎体现出了评估的公平性。但是由于不同高校的类型、层次、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学科建设的模式和目标也不相同。把所有的高校放在一起,用统一指标来评估,恰恰体现了评估的不公平。在这种不恰当的评估模式下,一方面造成了一些高校的急功近利,如完全根据评审标准办学,耗费巨大财力四处招揽优秀师资力量,导致了学位点建设中的重设轻建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高校逐渐失去了学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失去了个性和特色,学科建设呈现“同质化”特征,一些后发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由此失去了发展活力。

  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对高校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理论上而言,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给予了高校更多自主权,高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和学科发展规律来发展,将特色学科发扬光大,将优势学科做大做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层次院校的发展条件不同,学科建设面临的环境不同,所以采取的措施和路径肯定不同。对于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学,其学位点布局基本完成,在学科建设中具有发展的主动性,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对于地方普通大学而言,其在学科布局上并没有达到最优状态,而拓展的空间几乎没有,只能将自己手中的牌进行重新整理; 而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 这部分院校并非少数,几乎占了整个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 ,不可能通过学位点的突破来达到学科建设的目的,对于这部分学校来说,如何认识学科建设恐怕更是当务之急。

  (四)“双一流”方案的实施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总体方案》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从《总体方案》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尤其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并不仅仅是国内少数顶尖大学的事,通过“双一流”建设,提高大学学科建设水平应该是所有大学学科建设的目的所在。

  《总体方案》力图通过运行机制的变革,破除“211”工程、“985”工程运行机制上的局限,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突出绩效导向,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总体方案》颁布后,不论是中央和省级政府,还是各高校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谋划,努力在新一轮的学科建设大潮中抢占发展先机,把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因此,根据政策和政府投资措施的改变对学校学科建设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把握住发展的契机,应该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目前大学学科建设中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学科建设的新思路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 年高等教育结构要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方案》强调: 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这既释放了未来大学学科建设的信号,也表明了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

  学科是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大学学科建设既是大学发展的逻辑需要,也是大学发展的利益需要,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在新的形势下,大学学科建设要从多方面推进,一是扩大省级统筹权,推进“管办评分离”,培育良好的大学学科建设环境,拓展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空间。二是转变学科建设理念,认真把握住学科建设不是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不是运动式建设,学科建设是过程,学科建设是途径,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学科建设要回归学科建设的本质,学科建设要始终以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为目标。四是学科建设要立足学校实际、突出特色。这种特色既包括学科的特色,还包括学科建设模式的特色。(作者翟亚军系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朱志媛系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 /OL]. ( 2014-11-05)[2015-01-05]. http: / /www. more. gov. cn /jyb _ xwfb /more_ 176 /201501 / t20150105_ 182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