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专题» 高校讲话集锦» 上海大学 刘昌胜校长:始于志向 长于学习 成于创新

上海大学 刘昌胜校长:始于志向 长于学习 成于创新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的上海,秋风送爽,叠翠流金。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11432名同学成为学校新的主人,包括4745名本科生、5917名研究生,以及770名学历留学生,共同开启人生新的旅程。在此,我代表上海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陪伴你们成长、培育你们成才的家人和师长致以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大家正常的学习生活,但你们坚持梦想,不懈奋斗,以足够的智慧和勇气积极应对挑战,经受住了疫情和升学的双重考验,彰显出了青春向上的力量和过人的实力。

今天的你们,是上大泮池边最美的风景。你们当中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龚莉同学、钱伟长学院的奚仲璞同学实现了“和父母做校友”的梦想,续写了两代人的上大情缘。理学院的华诗晴同学和社区学院的华诗云同学这对“双胞胎”姐妹,如愿以偿地携手来到上大,希望她们在这里成就非凡的精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胡艳志同学硕士毕业后在科研院所工作,其科研成果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了追寻科研梦想,他选择来到上海大学继续深造。国际教育学院的孟清扬(Shamenko Marharyta)同学是“汉语桥”乌克兰赛区冠军,中文的独特魅力吸引她来上大学习,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传播者。今天坐在你们中间的,还有九名2019级硕士研究生同学,作为上海大学第七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们过去一年奔赴祖国西部支教扶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上大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择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上大的荣幸;育天下英才而成之,是上大的责任。上海大学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初心,践行育人育才使命,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拥有深厚底蕴,赓续红色基因。始建于1922年的老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校,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许多仁人志士,彼时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之称。1994年5月27日,在上海解放45周年纪念日,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成立,传承红色历史,建设一流大学。岁月流转,时代变迁,爱国是上海大学始终不变的鲜亮底色,红色是上海大学代代相传的血脉基因;全体上大人始终初心不改,以自己的奋发进取坚定践行着“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注重以立德为根本,思政课程中的“项链模式”和课程思政中的“大国方略”立时代之潮头、收育人之实效,所形成的“上大经验”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作主题交流,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项。学校注重以育人为核心,聚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深化全人培养内涵,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2020年QS世界大学就业竞争力排名中,学校继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6;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学校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前十、连续五届捧得优胜杯;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五十强”高校,首批入选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五十强”高校。

——持续改革创新,矢志使命担当。学校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立志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学校率先推行“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首创以全人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率先推行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中先行先试、勇于探索。钱伟长学院荣获首批“国家试点学院”,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试点高校。有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聚焦重大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学校积极谋划、整体布局,相继成立微电子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平台,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急需。孙晋良院士团队研发的碳碳复合材料配套多个型号的国防装备,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检阅;吴明红教授团队的石墨烯材料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成功应用于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河道修复、大气污染治理示范工程;无人艇团队研制的“精海系列”无人艇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建设,近五年获得四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平均年龄仅为32岁的他们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科研育人的典范。

初心不改追卓越,使命引领创一流。在全体上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今年首次挺进全球400强,其中,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第387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6),ARWU(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第351。成绩鼓舞人心,使命催人奋进。同学们,你们身处新时代,又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来到上大,欣逢盛世,重任在肩,无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国家民族的兴盛,都需要你们以智慧“加注”、用青春“赋能”。在你们即将开启上大生涯之际,我想提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1.志存高远,勇担时代重任

“人无志不立,事无恒不成。”人生的精彩源自梦想的精彩,目标的高度决定成就的高度;同时,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时代新人,同学们要永葆赤子之心、砥砺高远之志、挚守坚韧之道,方能行稳致远,不负韶华。

志向首在爱国。“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上海大学有着引以为傲的红色传统,从弄堂里的红色学府到特色鲜明的育人高地,从养成建国人才到培育时代新人,无论岁月交替、斗转星移,一脉相承、始终未改的,是深厚的爱国情怀。希望你们胸怀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情,始终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频,让爱国情怀的光辉始终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

志向意在高远。“追求卓越天更阔,矢志一流攀高峰。”上海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会客厅,为青年的成长进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机遇。身处卓越的全球城市、求学国际化的上海大学,唯有放眼世界、志存高远,才能在会客厅与世界对话、与一流对弈,最终登高望远、潮头观澜。希望同学们传承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追求,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强盛而读书。

志向成在坚韧。“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追寻理想的征程不会是一片坦途,坚定的意志是渡过暗礁险滩、跨越坎坷荆棘的力量之源。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希望你们坚定“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信念,怀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执着,以刚毅笃定的必胜信心和坚韧负重的意志品质,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担当起属于你们的时代重任。

2.自主学习,激扬青春力量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克服本领恐慌,加强学习是最好的法宝。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为应对未来挑战积蓄力量。

学习重在自主。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的意义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锻造独立思考的能力。上海大学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检验你们勤学、好学态度的试验田,也是培养你们会学、善学能力的训练场,希望你们从“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传统课堂体系中走出,拓展、延伸学习空间和载体,掌握自学方法,养成自学习惯,练就自学本领。

学习重在融会。世界在变化、技术在进步,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融会。近年来,上海大学持续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的深度融合,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实现“常”与“新”、“专”与“博”的动态平衡。希望你们充分利用好上海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提升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努力提高应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在践行。实践出真知。理论学习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展现其生命力。希望你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深入开展理论学习,而且还要注重实践训练,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并实现融会贯通。对于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要切实坚持“四个面向”,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国家的发展分忧解难,成为经得起实践磨砺与检验的合格接班人。

3.秉承创新,实干赢得未来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是把握先机、赢得未来的金钥匙。无论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还是上海大学“求实创新”的校风,都激励我们上大学子始终将创新作为躬身践行的决胜利器。

创新贵在葆有好奇。好奇是探索精神的动力之源,也是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一个人一生会萌发许多探索未知的好奇,但真正进阶到解决未知的好奇却并不多见。爱因斯坦为我们提供了打开并保持好奇的正确方式,那就是:从多问开始。希望你们始终秉持开放的心态,对未知世界充满渴望和兴奋,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勇于提问、敢于质疑,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之心养成创新品格,铺就人生创新之路。

创新贵在敢为人先。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佩服的”。北斗导航系统初期的“全数字化”方案,是由3位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小伙子提出的。这一勇毅自信、锐意开拓的创新,催生了今日北斗导航彰显于世界的中国精度、中国高度、中国速度。据统计,在自然科学领域,人的“最佳创新年龄区”在25-45岁。年轻的你们正当其时,只要敢想敢做、敢闯敢试,保持“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勇气和锐气,必将大有作为。

创新贵在持之以恒。创新不会仅仅来自突然造访的灵光乍现,而更多来自持续关注、不懈努力与长期实践。司马迁呕心沥血十四载,著成《史记》领“二十四史之首”;“天眼之父”南仁东历经22年、迈过重重难关,终于研制出世界一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射电望远镜。希望你们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的信念,不畏挫折,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干劲绘就人生精彩画卷。

凯歌奋进,扬帆远航。同学们,你们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一批学生,属于你们的时代业已开启,未来就在脚下。希望你们的成长之路,始于志向、长于学习、成于创新,有敢于同全球顶级水平对话的勇气、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气、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朝气,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奏响出一曲不同凡响、激情豪迈的青春之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