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教专题» 高校讲话集锦»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在201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在201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养君子之风 成经济之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又到九月迎新时,校园里到处欢声弥漫、新意盎然,上财因为2015级新生的到来而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祝贺你们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校门!同时向精心培养你们的家长和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拥有了同一个响亮的名字——上财人。在未来的几年里,你们将用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在这里书写青春历史、演绎奋斗故事。在你们逐梦的道路上,上财必定会成为一个精彩的舞台,为你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多样的选择和广阔的空间,成为你们永远的梦想加油站。今天的开学典礼不仅是一场欢迎式,更是你们思考大学、规划人生的新开始。作为你们入学第一课,我想与大家分享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我们的学校,二是关于我们的期待。希望借此帮助你们尽快融入上财,开启一段快乐而充实的大学之旅。

  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上财历经98载风雨历程,至少创造了三次辉煌,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第一次辉煌是从1917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1917年,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商科在金陵应运而生,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哈佛大学商科博士杨杏佛先生担任商科主任。1921年,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东迁上海,创建上海商科大学。中国首位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时任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兼上海商科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马寅初先生担任首任教务主任。这是一段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因为我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财经学府。1932年,学校独立建制,定名国立上海商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一所国立商科类本科院校。抗战全面爆发后,校舍被毁,我校师生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并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战,为挽救民族危亡贡献力量。第二次辉煌是从建国之初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学院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姚耐担任首任院长、副院长。1952年前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东地区20余所高等院校的商学院和财经系科相继并入,学校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类高等学校。一时之间,名士云集,群贤毕至,学术兴旺,创造了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时期。第三次辉煌就是1978年复校以来。改革开放以后,学校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就。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陈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上海财经大学协议,掀开了学校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为学校事业发展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特色作为我校立校之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匡时的办学理念。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以“经济匡时”为使命,坚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社会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早在1934年,马寅初先生就以“经济匡时”砥砺学子,这四个字作为校训之一,被一代代上财人恪守至今。二是经管学科特色显著。学校目前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从规模上看,2/3的学生与老师都集中在经济和管理两大类;就水平而言,根据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学校统计学全国第4,应用经济学全国第6,工商管理全国第8,理论经济学全国第10,是国内财经院校中唯一一所主干学科全部进入前十的学校。这是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一个缩影,财经特色由此可见一斑。三是精英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学校致力于培养商界精英和业界领袖,始终坚持精英教育、稳定办学规模,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目前学校在校生规模约为15700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左右,研究生6700人左右,留学生1000余人。四是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这是上财的基因。近百年前,学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就在摸索将现代西方商学教育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培养本土化新型商学人才的道路。学校创立之初,延揽了一大批中西兼通、古今兼擅的名师,留下了深厚的学术根脉和基础。近年来,学校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术标准、办学规则和管理办法,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学校大力推进学生海外交流,本科生近3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校还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例如聘请哈佛、剑桥等国际一流大学教授,来校开设暑期国际课程,让更多学生受益。

  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说,上面两点代表了学校的过去和现在,那么关于上财的未来,可以概括为三个词:鲜明财经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学校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探索真理、匡时济民、传承文化”的使命,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作为新一代的上财人,希望你们深刻领会并践行“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传承弘扬追求卓越的上财精神,为续写学校的精彩明天贡献力量。

  同学们,站在全新的起点上,你们即将开启人生中最灿烂、最重要的一段旅途。大学里的很多东西将会永久留驻在你们的生命里,甚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们的人生轨迹。所以,请你们切莫在最该奋斗的年华选择安逸,而要珍惜时光,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那么,怎样的大学生活才算成功的?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作为师长,我期待着你们修身与勤学并重,成人与成才并举,既养君子之风,又成经济之才。具体而言,希望你们能够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首先,我希望你们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德行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但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肯定会贻害他一辈子。所以说,立德修身是贯穿你们大学生涯、乃至整个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特别是对于未来从事与财经相关职业的人而言,更应当对自己的德行有更高要求。早在我校初创之时,时任校长郭秉文先生就以“诚”为训,提出“以诚立德、以诚求知、以诚健身,以诚立业”,由此奠定了上财绵延近百年的厚德传统。作为上财人,你们要勤修“三种德”:一是公民之德,做到尚礼守法,扬美崇善,时刻坚守国法校规的红线、文明自律的防线、道德操守的底线,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二是职业之德,做到诚信敬业、正义奉公,不为世俗所侵,不为浮躁所扰,用高尚的职业操守筑牢干事创业之基;三是君子之德,做到志存高远、心怀大爱,自觉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其次,我希望你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大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赋予你们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所以大家要重树“好学生”的新标准,努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上财,你们将接受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教育,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平台,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在此,你们要特别重视培养“三项能力”:一是人文素养。希望大家跳出实用功利主义的窠臼,充分利用大学的广博知识平台,尤其是丰富多彩的通识课程,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不断提升人文科学素养,为未来发展积蓄持久动力。二是创新精神。希望大家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以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朝气,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创业潜能,勇做时代的创客而非过客。三是实践能力。希望大家不仅要勤读有字之书,还要利用学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机会,读好无字之书,不断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做一个接地气、有担当的大学生。

  最后,我还希望你们成为一个懂生活的人。大学是你们“后半世生活的根基”,期间的很多收获,虽不写进简历,却直接影响着你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为此,在大学期间,你们要积极储备关乎未来幸福指数的“三大法宝”:一是真挚的友情。大学时代的友情弥足珍贵,你们终身的朋友很可能就是在大学期间结识的。希望你们倍加珍惜同窗情谊,学会尊重与沟通,懂得欣赏和宽容,做到互助互爱、和谐共处,用心缔造真挚长久的友谊。二是高雅的兴趣。兴趣爱好是人生最好的调味剂,它可以让平淡忙碌的生活变得丰富而有趣。希望你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以此陶冶高尚情操,提升艺术修养。三是健康的体魄。身体是一个储蓄罐,只有先存,才能后取。希望你们不要因为年轻而透支身体,而要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享受生活、实现梦想的前提。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中,一些毕业生在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以后,总结出一条血和泪的教训,就是“少宅宿舍”。对此你们要引以为鉴,拒绝手机电脑依赖症,结交两位益友:一个是运动场,一个是图书馆,不断地“充电”、“蓄电”、“放电”。

  同学们,希望你们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