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华电聚焦» 《中国电力报》报道我校获得创行世界杯冠军

《中国电力报》报道我校获得创行世界杯冠军

  让创新创业成为习惯

  ——华北电力大学获得创行世界杯冠军原因探析

  2014年10月24日,来自世界各地的750位企业代表、3400名大学生代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共同见证了创行世界杯全球总冠军的揭晓。华北电力大学创新创业团队最终捧起奖杯,“中国、中国”的欢呼声响彻会场。

  作为全球三大学生组织之一,创行涵盖了近40个国家1600余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学术界人士和企业界精英,希望通过学生自主策划并实施公益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践行企业家精神,共创更加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同学们十分不容易,也十分了不起,我为大家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自豪。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华北电力大学取得的第一个世界杯冠军,也是华北电力大学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个奇迹,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吴志功说。

  社会责任感成就冠军

  五年前,一群来自不同专业、怀揣梦想的90后,聚集在了华北电力大学。旺盛的精力和涌动的青春使他们充满活力,他们在思索和探寻:该怎样拥抱生命?该怎样走过大学四年的路?

  一天,蒙古族学生张号乾对焦灼中的创行队友们说:“那就去我的家乡吧!我出生在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我的梦想就是能为内蒙古带来幸福和光明。”

  同学们来到低矮贫困的牧民家里后才知道,大草原布满星空宁静的夜晚,人们还在靠一盏盏煤油灯照明。草原上的冬日,牧民们依然是燃烧牛羊粪来趋避风寒。

  怎么办?回到学校的他们在想,作为电力特色高校的大学生最重要的人生价值就是要帮助人们用上安全电、可靠电。

  为此,同学们集合各种力量,做市场调查、跑硬件设备、开展设备实验,忙活了起来。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的老师们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先后提供了5万元的经费。最终,同学们有效利用内蒙古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采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相结合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因为恶劣天气而造成的发电效率低和设备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持续稳定地为无电区牧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电能,显著提高了当地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据测算,当地牧民现可用电量从原来的0.18度/日增加到6度/日,提高了33倍。牧民不仅能够用上电灯、电视、电话、冰箱等基本的生活电器,提高生活质量,还用上了电动剪羊毛机、抽水机、铡草机等设备,通过使用电器设备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羊羔的成活率,节约了饲料成本,帮助牧民实现收入翻番。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个成就梦想、创造奇迹的地方,很多事情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背后是我们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高水平的学生工作、花园式节能型的校园环境建设、优质的后勤服务等一点一点积累形成的。”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说。

  创新思维的创新植入

  事实上,华电夺得创行世界杯冠军只是该校立足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缩影。

  “经过长期的提炼、总结和提升,华北电力大学构建了‘合格+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教学体系为支撑,以课堂教育为基础,以各类科技创新社团为抓手,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志告诉记者。

  学校在推行全面学分制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建立了灵活、自主的学习制度,赋予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自主权。例如如在公共基础平台中,将高等数学分为A( 提高班,高难度) 、J ( 教改班,高难度) 、B( 普通班,理工类) 、C( 普通班,管理类) 等模块,供学生选择;在专业基础平台中,将电工技术分为电路 (强电)、电路分析基础(弱电)、电工学 (非电) 等供学生选择,全校共计50多个课程组设置了多层次课程模块。这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华北电力大学将普及式课程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创业精神的第一课堂。通过将创新创业通识性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管理类知识、创业实践类知识等包含其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包括创新思维与能力、公共关系、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的上百门课程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必选课程,将专业课教师列入创新创业课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2008年开始,学校将“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列入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3~5个“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并逐步建立了“实践能力等级证书制度”,对达到不同级别的学生发放“实践能力等级证书”,最高级别可发到行业认证中心签发的“行业资格证书”,如《仿真实践证书》、《电工实践合格证》、《EDA实践合格证》、《数控操作员证书》等等。

  刘吉臻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华电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就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探索。

  让兴趣驱动学生创新

  创新的最好老师是兴趣。学校在2008年提出设立大学生创新“俱乐部”,提出了以学生的兴趣为聚合点,学校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创新俱乐部思路。此举一出,即见成效。以机器人与机械创新俱乐部和数学建模俱乐部为例:机器人俱乐部成立于2009年,短短五年时间已经获得国家级奖励17项,专利、著作权等107项。学校类似这样的俱乐部还包括智能汽车俱乐部、KAB创业俱乐部、无动力飞行俱乐部等十余个。

  “这些俱乐部吸引了广大学生参加,为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秀梅说,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为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活动空间和锻炼机会。

  李云霄来自电气化0701班,同学们都叫他“创新达人”,他参与的项目《新型交通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研究期间,他还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被EI收录;设计的使电源效率及经济性大大提高的“交流供电LED光源驱动电路”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记者了解到,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自2008年以来,共承担了420项国家级、368项省部级、115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学生已达 7084 余人。目前为止,学校已有378个国家级、149个省部级和472个校级资助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据统计,学生已获国家专利 159项、公开发表论文501篇,完成的软件、硬件519个,形成调研报告、总结报告等801篇。

  创新创业创造学生美好未来

  如何让学生所学实现与社会所需的无缝对接一直是困扰诸多高校的难题!多年来,华北电力大学一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成为教育部27所高就业率院校之一,培养的毕业生以其良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受到电力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也是中国百强企业最喜欢的10所高校之一。学校还培养出了诸如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白云峰等为代表的创业成功校友。在这背后,是该校大力度、大手笔培养学生成才的努力探索。

  “这是我们学生自主研发的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现在已经和安徽淮南供电公司签订了15万元的销售合同,正与安徽省电力公司、张家口供电公司洽谈签订120万元的合同。”该校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

  据了解,华北电力大学为了加速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专门建设了大学创业孵化基地,中心总面积达到了3400多平方米,涵盖了十几个功能区,通过为创业项目提供免费场地、办公设备、专门导师、模拟实训、专题讲座、资金扶持、咨询辅导等形成了“研发—设计—加工—生产—销售—推广”的一站式孵化服务。

  据了解,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入驻项目70个,以一定科技成果为依托的项目达到45个,目前已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151项,大部分项目有产品、产品模型或网络平台等成果,部分项目实现了稳定的盈利,有16个项目已经或正在注册成立公司,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多项。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创业,学校还建设了大学科技园,目前拥有北京、保定、苏州三个基地,入驻企业接近200家,大都为学校老师、学生或校友创办的企业。科技园通过每年至少组织学生一至二期企业见习,对每个学生创业团队至少保证六个月的免费工位或公共场地,无偿提供创业咨询和项目论证服务,帮助企业和项目在完全走向市场前进行最后的发展和壮大,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能够培养出大批国家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国家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