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华电聚焦» 党委书记吴志功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卷首畅谈大学创新创业

党委书记吴志功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卷首畅谈大学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应成为大学的文化和自觉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强国之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潮流,把握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要认清形式、明确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纵观世界强国发展的历史,大学强则国家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强大的高等教育的支撑。大学要以培养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己任,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探索面向社会需求、立足学科优势,具有学校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强烈社会责任感、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要遵循规律、凝练项目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同样要遵循同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同国家、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规律。创新创业项目的凝练必须顺应国家的大势,体现党和国家要求,把握问题,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规律,突出学校优势。大学要在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转换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实现学习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的全面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要创新模式、优化制度

  从大学层面来讲,要探索“131”和“6P”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31”模式:“1”即建设一流的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3”即“智库一流、技术一流、合作一流”,一流的智库要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方向和建议,一流的技术要推动学生实现技术突破,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实质性成果,一流的合作要融政府、企业、校友的力量,合力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即“股权共享”的合作模式。“6P”模式:第一,问题(problem)意识,以世界、国家、行业、区域的问题和需求作为创新创业的逻辑起点;第二,把问题凝练成能解决的创新创业项目(project);第三,围绕项目解决凝聚和吸引优秀人才(people);第四,科学的模式设计(pattern),构建合作共赢的模式;第五,制定具有竞争性的制度、政策和策略(police);第六,取得标志性的创新创业成果(product)。模式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模式的构建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根据每个项目特定的条件设计科学的模式。良好的制度是确保项目实施的关键点,大学要设计具有竞争性和优越性的制度,以制度不断激励和引领广大师生共同创新,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