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北京大学朱善璐书记,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邵大箴先生,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昨天,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华人共同迎来了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也称团圆节。这个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的起源与古人祭月、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密切相关,其本身就是一部绚丽多姿的文学艺术的历史。
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花好月圆的时节,各国艺术史的大师们、学者与同行相聚在北京,共同出席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这是大会自创立143年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非西方国家主办,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了“新文明观”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他强调,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交流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他呼吁,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一部艺术史既是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也是一张交流融合的宏图。人类的祖先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创造了不同的艺术,孕育出不同的文明。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畔,苏美尔人呼唤着神的眷顾,建造着神的秩序和人的法规;在金字塔旁,古埃及人望见天狼星到达某一个方位,便知道尼罗河即将泛滥,留下沃土养育人民;在爱琴海边,古希腊人推演着世界的逻辑和结构,创造出伟大的哲学;在中美洲热带的丛林里,当月亮升起时,玛雅人会深刻地意识到,日月在恰当的时间交替,雨神在其间护佑生命。而在中国的长江和黄河之滨,中国的古人仰望着日月山川,体会着人间与天地互为映照、融为一体的世界,“天人合一”由此而来。
在这些文明思想映照下,不同形式、不同的体裁的艺术被创作出来,在历史的时空里交汇融合、碰撞发展,共同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共同构成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举世闻名的敦煌飞天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名片,但从艺术形象上说,它并不是单一文化的产物,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天才的创作,更是世界艺术史的一段佳话。2014年,我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曾有幸到访过位于埃及卢克索帝王谷的图坦卡蒙地宫,看到古埃及壁画上有一种乐器,像极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竖琴,而中国民乐中的箜篌与其极其相似,也有着近4千年的历史。因此,古代人类文明的交流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Terms: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显得殊为可贵——艺术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所要传递的是包容的声音,倡导的是交流的理念,强调的是共享的价值,这必将启发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文化语境中,进一步考量人类艺术发展的路径,更好地揭示人类文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规律,用历史研究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为人类建造未来世界的图景。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史上的中国,灿若星辰的艺术家创作出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现在我们所在的“钓鱼台”,自金代见于正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皇帝在此修建了行宫。这里古树挺秀,奇花芬芳,山亭水榭,清幽雅静,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诗词、绘画、书法等极高艺术形式的缩影。今天的中国,艺术在中外文明的空前交流中实现着传承与创新。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彼此更加地了解、影响、学习。为此,中国教育部愿意进一步支持中外大学与研究机构在艺术史领域开展高水平合作,我们热忱地欢迎各国艺术家和史学家更多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也期盼中外学者更加紧密地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世界艺术史取得新的发展!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感谢主办方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