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高层声音»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从小学到大学要覆盖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从小学到大学要覆盖

  综合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 安蓓 白国龙)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两会“部长通道”针对记者对《中国诗词大会》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提问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激起了人民群众对中华诗词的热爱,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陈宝生说,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三句话”。第一是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第二是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第三是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他说,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四件事。第一是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第二是拓展校园文化,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传统体育、武术、太极都可以进校园;第三是加强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原则,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第四,传统文化不仅要走进校园,还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关于教育资源均衡的提问,他表示,老百姓对“择校热”“学区房”现象之所以不满意,原因就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2014年以来采取了“多校划片”等措施,把优质资源比较均衡地分到各个地方去。他指出,优质资源要让大家都享受到,唯一出路就是教育均衡,比如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问题一定能得到缓解。

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表示,陈宝生部长的“三句话”,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服务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表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远意义。

  还有专家表示,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热”“学区房”的治本之策,关键是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人民日报记者 张烁)

相关解读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大工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7-03-04

  3月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经过位于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时,就《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回答记者提问。陈宝生表示,《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我们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

  三个工程的概括,言简意赅,语重心长,阐明了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诗词的韵律里,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在历史人物的背影里,有我们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是我们的“语调”和“声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人精神底色的大工程,一定要有主渠道意识。教育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很要紧的就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学校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优势,也理应是主要渠道。因此,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明智之举和最优选择,即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个工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加大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比重的过程,这是时代的要求和给予教育的使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我们教材里的比重是多少,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频率是多少,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尽管这个比例需要研究,需要拿捏好,才能更好地培养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学生;但像删掉教材中的诗词等举动,无疑是一条“去中国化”的悲哀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是时代走到这个时刻的必然选择。

  三个工程的根本,是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血脉里。“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而要在这条路上走得远,就不要忘了创新。要通过教育体系的创新计划,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近年来,教育部联合中央电视台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大型电视文化节目,联合光明日报社组织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或面向社会,或面向校园,激起了人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犹如星星之火,正孕育着燎原之势。

  有了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底子才能打得牢。然后,我们还要考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连续性问题。在从学校到社会的人生转变中,知行合一的实践,才是最好的教育效果的检验手段。在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外,要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在校园里,离开了社会文化土壤的培育和在国际交流中文化自信的培养,学校之内的教育很有可能沦为“孤岛”和空中楼阁。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教育人要承担起这个光荣使命,开足马力,铸造好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和打底色工程,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树伟)

相关报道

  传统文化进校园 教育部长指路——陈宝生亮相两会“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7-03-04

  “宝生部长!宝生部长!请看这里!”3月3日下午2时15分左右,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长陈宝生笑眯眯地沿红毯走来,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通道瞬间由先前的凝重变得沸腾,记者们的呼喊此起彼伏。

  陈宝生脚下的这条红毯,是每年列席全国两会的国务院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进出会场的必经之路,也是媒体记者俗称的“部长通道”。

  今天,陈宝生有两个“第一”:第一次以教育部长身份亮相全国两会,第一个经过“部长通道”接受中外媒体记者采访。

  有记者对《中国诗词大会》很感兴趣,大声提问“宝生部长”:“听说您非常喜欢看《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知道它是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那么是否意味着今后教育部将加大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记者边问,陈宝生边利落地靠近红毯上早已安置好的话筒。记者话音刚落,陈宝生脱口而出:“好问题!”

  原来,记者的问题与陈宝生最近关心的兴奋点恰好“对接”。他兴致勃勃地介绍了教育部、国家语委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情况。在他看来,这个节目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华诗词的热爱,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之后,激活了脑海中自己过去背的那些诗词的记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说到高兴处,陈宝生仿佛也被激活了童年关于诗词的记忆,吟诵起了两首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古诗。

  当然,作为教育部长,陈宝生更关心的是,诗词大会这样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党中央讲了多次,很多年了。人民群众也有呼声,需求很高,国内外都在说这个事。”那么,到底该怎么做?陈宝生给出了三条实打实的路径:

  第一,“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这是“固本工程”。第二,“融汇到教材体系当中去”,这是“铸魂工程”。第三,“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优秀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中国人怎样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不能把这些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们的人生会发生什么呢?就会发生方向的偏离。”陈宝生的回答,体现了他自去年上任教育部长以来一贯坚持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

  接下来,陈宝生还透露,围绕这项工作,教育部将着力做好“四件事”:一是建设好教材课程体系,二是拓展校园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发,四是推进国际传播。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关于未来,陈宝生思考得更深更远。

  随着陈宝生一声“谢谢”,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束,记者们的问题又接踵而来。由于现场时间限制,陈宝生着重回答了教育均衡问题。在他看来,均衡发展关键有三项措施:第一项是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第二项是学区化管理,中学、小学连片进行;第三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是均衡配置资源。“相信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大力缓解!”

  按规定,每位部长不能在这条一百多米长的通道里待太久。掌声中,陈宝生挥手匆匆告辞。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滢、高靓、施剑松、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