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能源电力» 总量突破4318万千瓦我国光伏装机跃居世界首位

总量突破4318万千瓦我国光伏装机跃居世界首位

  

  本报北京4月3日电(记者冉永平)截至“十二五”末,我国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4318万千瓦,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这是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继风电装机跃居全球第一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据悉,在“十二五”以前,中国的光伏电站发展缓慢,每年新增的光伏装机规模连风电和火电新增装机的零头都不到,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仅350万千瓦。

  进入“十二五”以后,我国光伏电站建设驶入快车道,每年几乎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其中头两年增速甚至达到150%左右。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约15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5%,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28.3%,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第一位。

  光伏电站对于我国治理环境污染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效非常显著。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为392亿千瓦时,可替代原煤1700万吨(标煤1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00万吨。根据未来发展规划,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将达到2000亿千瓦时和5000亿千瓦时,届时可替代原煤8500万吨和2.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和3.9亿吨。

  在我国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能减少如此规模的煤炭消耗,光伏电站的环保效益无疑是巨大的。

  延伸阅读:

  【新闻观察】让阳光普照中国: “十二五”末,中国光伏装机量跃居世界第一

  “十一五”起步,“十二五”爆发

  2004年11月,华能集团在广东省南澳岛投资建设的中国首座商业太阳能光伏电站——南澳太阳能光伏电站投产。这座装机只有100千瓦的电站,拉开了中国光伏电站建设的大幕。

  “十二五”以前,中国光伏电站发展缓慢,每年新增装机规模连风电和火电新增装机的零头都不到。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仅350万千瓦。

  进入“十二五”后,我国光伏电站建设每年几乎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其中头两年增速达到150%左右。201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约15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5%,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28.3%,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第一位。

  到“十二五”末,中国累计光伏装机量达4318万千瓦,首次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一位。

  资源是条件,政策是东风

  “十二五”期间,中国光伏产业为何能创下奇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认为,这得益于我国优异的资源禀赋以及适时合理的产业政策。

  中国是光资源大国,平均太阳辐射度约为每平方米175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总辐射资源“丰富区”和“很丰富区”,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合太阳能利用。

  仅有资源远远不够,许勤华认为,任何一种新能源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初期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植,仅靠市场调节很难快速成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说正是中国光伏产业起飞的东风。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介绍,“十二五”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对光伏产业予以高度关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发【2013】2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支持和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密集出台,其范围包括产品制造、市场应用、财税、价格、补贴、土地管理等产业发展的各相关方面,迅速营造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支持光伏产业及市场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已有18个省级、38个地级以及21个县级地方政府出台过光伏产业支持政策。

  制造业先行,厚积而薄发

  华能南澳光伏电站投产时,中国大陆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只占全球产量的11%,其中多晶硅95%以上需要通过进口解决。

  中国光伏产业的奇迹首先出现在制造业。随着各地光伏热兴起,光伏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短短几年,在光伏上下游全产业链都实现了飞速发展。

  到2015年,中国大陆多晶硅产量16.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8.5%;硅片产量4800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79.6%;电池片产量4100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的62.6%;电池组件产量达到45.8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的76.1%。上述四大生产环节产量均连续位居全球第一位。

  然而,由于“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发电领域的重点在风电,光伏电站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制造业的巨大产能更多依赖出口消化。伴随着欧美等国“双反”的此起彼伏,快速崛起的光伏制造业遭遇严冬。

  但是,制造业的“抢跑”,也成为我国光伏电站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当光伏电站建设大规模启动时,国产设备早已唱上了主角,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大大降低。

  清洁黄金电力,助力碧水蓝天

  作为被称为“清洁黄金电力”的新能源,光伏电站建设对于我国环境治理意义非凡。

  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量为392亿千瓦时,可替代原煤1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00万吨。根据规划,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将达到2000亿千瓦时和5000亿千瓦时,届时可替代原煤8500万吨和2.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和3.9亿吨。

  虽然光伏发电环境效益显著,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光伏制造端的能耗和污染并不小。为此,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专门做了澄清:随着技术进步,光伏在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早已不是问题。

  2006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平均综合电耗约为300千瓦时/千克,2012年下降到约160千瓦时/千克。2015年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规定,现有项目综合电耗必须小于120千瓦时/千克,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须小于100千瓦时/千克。以此折算,中国光伏全产业链电耗约为0.7—1.2千瓦时/瓦。即使按中国中东部发电小时数1200—1400计,一瓦光伏年发电量也有一度多,一年内即可收回生产所耗电量;按25年寿命计,光伏发电远大于耗电。

  而制造端的污染问题也早已是“过去式”。早在2010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就发布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规定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能低于98.5%、99%、99%。2015年《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光伏各个生产环节的清洁生产标准,中国晶硅生产企业早已实现了闭路循环零排放生产,全面实现了清洁生产。

  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和风电弃风一样,光伏发电也出现了较严重的弃光现象。

  据统计,2015年,全国弃光电量达47亿千瓦时,弃光率达11%,其中甘肃、新疆、宁夏、青海比较严重。造成弃光的根本原因和风电弃风一样,是我国“风光资源”分布与负荷中心分离,大规模集中建设电源后当地无法消纳,而电网输送能力建设又相对滞后所导致的。

  不过,与风电不同的是,光伏发电既适合集中建设,又适合分布式建设,因此解决弃光难题,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实现电力就地消纳,更是易行的出路。

  林伯强认为,目前光伏建设存在“集中热分布冷”的现象,根本原因还是效益问题。据测算,2014年中国西部集中式光伏收益率与德国同期光伏发电收益相当,而东部分布式光伏收益则不到一半。

  东部地区收益差原因众多,比如建设规模、土地价格、建筑样式等。

  近年来,就如何破解光伏分布式建设的难题,各地都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光伏渔业、光伏农业、火光互补、风光互补等都是不错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分布式光伏规模约606万千瓦,仅为光伏装机总量的1/7,发电量仅占光伏总发电量的7%。随着这一比例不断上升,我们相信,光伏事业未来的发展会更加健康。(人民日报社记者冉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