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是我国面向21世纪、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对于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资源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让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具有十分重大的长远和现实意义。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提升中国影响力,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的基础、前提和重要内涵。在2016年9月的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中国倡议,发起成立了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推动世界银行等11家全球主要多边开发银行联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在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强“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推进东亚各国的互联互通。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基础设施。在全球经济增长、能源转型、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电网互联互通成为大趋势。我国电力电网产业具有综合优势,以电网互联互通为基础平台,推动我国电力工业“走出去”,将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巨大的市场共同体,为我国电力电网工业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面临的机遇
综合分析市场需求、综合优势、战略价值,我国电力工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重大机遇,具备重点突破、引领示范的有利条件。
“一带一路”沿线电力建设市场需求大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或即将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电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均能源电力消费水平不高。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不含中国,下同)总装机约10亿千瓦、用电量约5万亿千瓦时,人均装机(0.3千瓦)、用电量(1600千瓦时/年)均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全球缺电最严重的两个地区,无电人口多达10.2亿人,占全球总数的85%,人均用电量(650千瓦时/年)仅为全球人均水平的20%。根据IEA的预测,2015—2040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年均用电增长达到4.3%,2040年总装机超过30亿千瓦,年均新增装机8000万千瓦以上,将是全球电力增长最快的地区。
预计2016—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电力总投资接近1.5万亿美元,年均约3000亿美元,投资领域涵盖电源开发、电网建设与运营、电工装备出口、电力资产并购、跨国电力交易等多个方面。分区域看:俄蒙中亚地区,俄罗斯电力设施老化严重,蒙古国和中亚5国处于电力建设快速扩张期,未来5年电力投资需求超过1300亿美元;南亚地区人口多,是全球缺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阿富汗、孟加拉国的无电人口比重分别达到50%、40%,未来5年电力投资需求2400亿美元左右;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电力基础设施是各国基本建设的重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下,各国电网互联互通进程加快,未来5年电力投资需求3200亿美元左右;西亚地区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旨在加快能源转型,摆脱对油气的严重依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5年电力投资需求1600亿美元左右;中东欧地区电力设施老化情况严重,亟需改造升级,未来5年电力投资需求约2100亿美元;非洲地区无电人口占全球一半,电气化水平仅为24%,缺电问题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该地区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各国均将清洁能源开发作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未来5年电力投资需求接近4400亿美元。
我国电力工业综合优势突出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发电装机、新能源装机、电网规模、用电量跃居世界首位,电力工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正在从电力大国向电力强国迈进,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电力建设与合作的优势突出。
战略优势突出。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发展,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和积极响应。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主体是全球互联电网,我国发起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是首个由我国发起并主导成立的能源国际组织,已经在推动全球电网互联互通方面赢得了战略主动。
技术优势突出。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世界领先,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在世界上率先建成特高压电网,成功建设了张北风光储输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电网工程。我国第三代核电机组、超超临界机组、超大型水电站的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充换服务网络建设也走在世界前列。
装备制造优势突出。我国电工装备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基本拥有各电压等级输变电、大型电站高端装备制造能力,风机、光伏组建的产能均占全球一半以上,电工装备供货能力居全球首位,装备制造水平与ABB、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差距不断缩小,特高压、核电、大型水轮机等重大装备制造能力已经实现赶超。
建设能力优势突出。我国“十一五”“十二五”年均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电力建设能力居世界首位,建设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全国从事电力建设的大型国有、民营企业超过60家,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进入《财富》全球500强,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设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电力工程,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30多个双边、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在高层互访中签署了多个电力合作协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成为我国电力工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市场。“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承包合同占比达到71%,涵盖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模式从工程分包向工程总承包、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业务领域从劳务输出向技术、装备、标准、管理协同输出转变。总体看,电力工业具备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实现电网互联互通全面突破的能力和条件。参加“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价值高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正在积极推进电网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我国电力工业在电力建设、运营、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形成的综合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施,以电网互联互通作为基础平台,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为关键,推动我国电力工业“造船”出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打造能源互联互通基础平台。电力发展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投资额大的特征。电网是能源传输的载体,通过电网互联互通,构建覆盖全球的能源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基础平台,实现能源跨国、跨洲优化配置。同时,形成国际产能合作平台,推动我国电工装备出口。
赢得世界能源变革主动。大规模开发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逐步摆脱石化能源依赖,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方向。“一带一路”地区新能源富集,加快电网互联互通,加强电力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地区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占领新一轮能源革命制高点,掌握全球能源治理和转型的话语权。
提升我国影响力。打造电网互联互通民心工程,分享我国能源电力发展成果,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推动解决“一带一路”地区10亿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促进民生改善和生产发展,实现民心相通,既符合“一带一路”共同利益,也为国家争取民心,有利于提升我国影响力,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问题与挑战
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电力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战略性强、敏感度高,政治互信、经济稳定、法制健全、市场规范是电力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重要前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地缘政治、民族宗教关系复杂,电力合作面临政局动荡、地区冲突、经济衰退、外交博弈、汇率波动、资源能量等多方面的挑战,一些国家还存在建设不起的情况。世界电力强国主要有法国等国家,他们是中国电力“走出去”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电力“走出去”面临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如中国电网投资澳洲电力供应商受阻,中国电力投资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一波三折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市场在哪儿,需要研究透彻。
缺乏长远布局。电力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应当眼光放长远。在业务布局上,企业应更加注重谋划长远、搭建平台、构筑桥头堡,为后续项目、相关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打实基础;在项目执行中,应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当地环境,助力公益事业,融入当地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目前,企业这两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在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国际项目还存在短期行为。
缺乏统筹性强的实施规划。“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战略,目标方向和总体框架已经明确,需要各领域制定相应的规划支撑。目前,多个国家提出了与“一带一路”相呼应的战略规划。我国电力工业“走出去”还没有与这些战略规划形成有效对接,导致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我国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中央电力企业多达9家,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涵盖电力规划、设计、投资、装备、建设、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走出去”的价值最大化。但由于缺乏行业内部协同,企业各自为战,整体竞争力大打折扣,恶性竞争、“打乱仗”等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缺乏行政审批高效机制。中央电力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或备案,尽管国家大幅简化企业境外投资审批程序,但审批部门多、决策周期长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国内审批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时效性已经成为影响电网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电力项目投资额度大,融资贵、保费贵的问题较为突出,国家巨额外汇储备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中信保承担项目保险是好的制度,但6.8%的保费费率偏高,削弱了项目的竞争力。
缺乏高端人才。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时间普遍较短,“走出去”大多处于外延式扩张的阶段,人才积累的底子薄弱,熟悉目标市场、国际文化、商务规则、专业管理的复合型国际人才紧缺,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国际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手段运用不足,吸引优秀人才的办法不多,难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缺乏主导标准。电力领域由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还不多,质量认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权威性都不够,成为制约电力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瓶颈。我国电力建设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设计、施工标准得不到国外业主认可,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国内电工装备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不断缩小,很多产品质优价廉,但通过KEMA、CESI等国际权威认证的产品比例不高,在一些特定市场尚未取得销售许可和入网认证。
对策与建议
加强国家统筹,协同推进战略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下,推进产业政策、进入政策、外交政策等协同,建立联动机制,防范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建立重大投资项目的政策协调机制、政府间对话机制,推动金融、产业等政策向具有桥头堡作用和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倾斜,增强项目竞争力。支持更多骨干企业进入B20平台,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掌握规则制定话语权。统筹政法、企业驻外资源,强化市场跟踪,加强信息服务,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培育龙头企业,凝聚行业合力
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强化行业自律,建立造成恶性影响企业“黑名单”,避免行业无序竞争,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维护和提升中国境外投资的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示范和引领作用,鼓励有能力的基础网络设施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海外业务,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走出去”。鼓励骨干企业强强联合,推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增强国际市场整体开拓的能力。比如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水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项目参建单位超过100家,带动服务类出口15亿元,设备出口30亿元。通过该项目建设,不仅改变了我国电力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无序竞争的局面,也为我国电力企业共同争取总额高达50亿美元的东非电力联网项目奠定了基础。
重视民间力量,成立华商电力智库
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借助民间等第三方力量。海外华侨华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参与者。电力市场竞争性强,海外华商、华商组织熟悉当地国情政情民情,特别是资源禀赋、市场竞争环境、产业发展潜力,可以为电力企业“走出去”提供项目咨询、法律服务、风险评估;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项目的影响较大,华商企业家、侨领在当地社会有独特的政商资源、人脉影响,可以在政府高层协调推进项目;电力行业敏感度高,可通过与华商企业合资合作、代持股份等方式,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为此,有必要在沿线重点国家选择有影响的华侨华人成立海外电力咨询委员会,将华人华侨方方面面的资源调动起来。
统筹战略对接,推动项目落地
加强对“一带一路”各国的战略、规划、需求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尽快制定“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能源电力重大项目清单,涵盖重点区域、重点国家,规划对接战略、项目对接需求,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一带一路”电力可持续开发。对已列入政府合作框架的重大项目,落实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的责任,明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计划,简化审批手续,特事特办、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主导国际标准,打造核心优势
标准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载体,是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标准竞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应鼓励电力、装备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广泛采用国际标准,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制定。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掌握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电网公司依靠特高压创新突破,先后中标巴西特里斯皮尔斯水电送出一期、二期项目,巴西美丽山水特高压送出一期、二期等特许经营权绿地投资项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加快推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新一代核电、大型水电机组等先进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塑造中国新名片,突破国际高端市场。
推动重大工程,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这两大国际组织的作用,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为目标,加快推进电网互联互通。国家电网公司正在推进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电网互联互通,规划建设俄罗斯叶尔科夫齐—河北特高压等9项工程。这些工程将在促进各国能源企业开发互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为我国电力企业广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更多机遇。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风险防范
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建立市场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法律法规、投融资及监管政策,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重点围绕风险防范,整合行业协会、智库、专业咨询机构等智力资源,打造核心专家队伍,强化法律、市场等重大风险咨询,与政府部门形成合力,构建风险综合预警体系,确保重大项目安全。
我国电力企业参加“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统筹规划是关键,整合资源是前提,协调推进是方式,项目落地是重点,技术创新是动力。我们要加强统筹规划,努力整合资源,科学协调推进,狠抓项目落地,不断创新技术,确保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第6060期期)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研究专题课题组,课题组组长:舒印彪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成员:宁延令中央巡视组副部级巡视专员,王晓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黄永达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