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沙漠发电站:5.5万块太阳能镜面构成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7-01-18
在以色列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工程师正在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太阳能发电塔,将于2017年年底竣工。太阳能塔的发电量可达121兆瓦,即以色列2%的电力需求,足以满足一座城市11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阿沙利姆太阳能塔将高达240米,这座四四方方的太阳能塔建在岩石遍布的内盖夫沙漠,塔身覆盖不锈钢,塔尖则像一座巨大的灯塔,在几十公里外都能看见。
太阳能塔的底部可伸展出一片占地300公顷、比400个足球场还大的镜片区,把阳光反射到塔尖的锅炉区。锅炉的温度可上升到600摄氏度,生成蒸汽,通过管道排向塔底用于发电。
阿沙利姆太阳能发电塔将配备5.5万块反射镜片,反射面积共计100万平方米。镜子可像向日葵一样围着太阳转。
以色列绿色能源协会负责人埃坦·帕纳斯表示,理论上来讲,以色列只需使用内盖夫沙漠4%的面积就可以满足所有用电需求。(叶倾城)
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办中英对接会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7-01-18
科技日报讯 (记者姜靖)近日,在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英国国际贸易部联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次举办中英电动汽车创新技术与产业化对接会。
对接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席专家张永伟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但企业技术空心化和再次落后的风险依然存在。英国在电动汽车制造工程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动力电池、复合材料和整车制造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技术和企业。”借鉴英国企业在发展创新技术、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经验,对于中国培育一批拥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企业至关重要。
对接会上,Delta公司、米拉(Mira)公司等通过分享英国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技术与产业经验,以增进中英企业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中国企业探寻技术突破、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办法。
英国驻华使馆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魏林博士说,英国汽车行业整体应用率自2011年开始增长了33%。世界十一大汽车品牌在英国均有运行,除了好的监管,英国的投资研发生态环境和技术实力,都是将全球著名汽车企业带到英国最重要的原因。汽车是英国政府投资重点,已在低排放领域投入了10亿英镑,2015年继续投入,未来会进一步加大在互联汽车上的投资。
魏林还表示:“中英在电动汽车研发、市场开发、配套设施建设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英国政府和企业愿与中方在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创新驱动技术的研发上,开展长期且富有成效的、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与会的中英企业代表对双方关切的技术合作、投资及贸易等议题开展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
北京服务半径一公里的充电网络形成——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临界点或提前到来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7-01-18
充换电不便,这一困扰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的最大难点,正在悄然发生质变——随着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电动汽车快充站17日正式投运,首都五环路以内的核心城区已基本形成服务半径1公里的充电网络。此举意味着,北京市可能率先突破了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的临界点。
让电动汽车便捷性接近传统燃油汽车
多年来,业内外有关电动汽车发展商业模式、技术路线等重大议题颇多争议,但在“什么是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的临界点”上达成两项基本共识:20分钟(甚至更短)以内充电时间,城市核心区3公里半径以内充换电网络布局。
这一临界点的确立,实际上基于已成型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汽车社会”的用车习惯——开车快没油了,三五公里内必有加油站,三五分钟内加满油,门到门、点对点,一车行遍天下。强行改变大多数人的习惯既然是不现实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让电动汽车的便捷性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燃油汽车,给人们更好的用车体验。
而临界点的到来,以往业界最乐观的估计,至少在5年之后。
运用最新充电技术 充电时间缩短一半
在让电动汽车便捷性接近传统燃油汽车方面,这很可能是迄今最“接近”的一次。
17日投运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电动汽车快充站位于该中心地下3、4层停车场,共配置100台直流快速充电桩,是目前首都核心区规模最大、服务能力最强的公共充电站点。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营销部主任史景坚介绍:“这个站的充电桩均采用最新的60千瓦快充技术,充电能力更强,充电效率比以前的快充桩提高了近1倍。”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搭载47.5千瓦时额定容量电池组的国内主流电动车型比亚迪“秦”EV300,充满电用时不到40分钟;“考虑到绝大多数情况下车主都不会等到电量耗尽再充,通常实际充电时间仅需15到20分钟,即可完成普通电动乘用车的电量补给”,一次续航200公里以上,完全可满足用户市内出行之需。
针对“快充会否伤害电池、降低电池寿命”等公众关注问题,史景坚表示,最新快充技术主要是增大了单位充电容量,不会对电池有任何损害;现有国产及进口主流电动车型均支持快充方式。“一辆电动汽车即使一辈子都只用快充,也没有问题”。
电动车主出行只会越来越方便
“充电15到20分钟,一次续航200公里以上”,好是好,但跨省出行怎么办?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短这一最大软肋,同时也是用户最大痛点,解决之道在于高速路充电设施布局点多、面广,还要尽快。史景坚介绍,目前在进出京的11条高速公路的22个服务区,都已建设投运了快速充电桩,充电桩数量达到100台。而国家电网方面的信息显示,更大范围的高速路充电设施布局亦在加快实施中。
他透露,截至2016年12月,国网北京电力在全市范围内共建成各类充换电站点800余处、充电桩1万余台。其中,公共充电站点700余个,充电桩近6600台,主要分布在地铁P+R停车场、大型商超公共停车场、铁路交通枢纽、首都机场、景区公园及文化娱乐聚集区等充电需求旺盛区域;其中五环以内的核心城区充电站达到300座,占比接近40%。
而公共快充站点,除天桥艺术中心之外亦有更多选择,包括房山燕山轻轨站停车场、昌平霍营地铁站停车场等交通枢纽,石景山区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亦庄开发区城乡世纪广场等大型商超公共停车场,国家大剧院等文化娱乐聚集区等,“电动车主出行只会越来越方便”。(科技日报记者 瞿剑)
“恐核心理”如何解? “邻避效应”怎么破?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7-01-18
“核电项目可以建,但别建在我家门口”。这是很多人的心理想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市民的抗议,连云港退出了核废料工厂选址名单。其实,连云港只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邻避事件”中的一起而已。
“公众对核能及核技术利用的信心是源于核与辐射安全、防护的理念。”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陈晓秋说,天然辐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工辐射也大量使用在医学、工业和农业生产中。
陈晓秋表示,但随着人们对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认识加深,加上原子弹爆炸、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等核事故的发生,公众“恐核心理”有增无减。他认为,消除人们的“恐核心理”,一方面应加强监管核和辐射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大沟通和科普,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等。
“不要建在我家后院”,往哪建?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厄黑尔首次提出了“邻避效应”的概念,英文字面直译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在邻避设施的选址和建设过程中,附近社区、公众通常持反对态度,这种反对常常是情绪化的,经常通过请愿、游行、诉讼乃至暴力方式阻碍设施修建。
资料显示,邻避设施通常具有满足某种社会需求的功能,旨在为地区或整个国家提供福利,但同时对健康、财产及周边环境存在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如生态系统破坏,视觉和景观损害,声光电污染,引起社区房地产价格下跌和人口迁移等。此外,成本与收益分布不均衡,即社会中大部分人都可享受到该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但大多数环境和经济成本集中在设施周边地区,由附近的公众来承担。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分布,容易引发矛盾,让设施附近的居民或组织感觉不公平。
就如核电站的选址。据核电专家介绍,由于核电站选址对人文环境,和对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严苛要求,世界范围内,核电站厂址都是稀缺资源。
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国家核安全局和原电力部、核工业部联合进行了首次核电站厂址的全国普查筛选,基本摸清了核电站厂址家底。虽然这不意味着永无新资源再发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首次资源摸底基数上,不会有太多的增加和变化。
想建核电站的话,可选择的余地很小,怎样才能让周边的公众接受呢?
从神秘到公开 从博弈到共享
“核能利用方面,我国和许多国家一样,采用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标准,是一致的安全与防护方法,完备的安全与防护框架。”陈晓秋说,基于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基本安全目标”,确保设施的运行和活动的开展能够达到合理可行的最高安全标准。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科普,信息更公开透明,消除公众的误解等。”陈晓秋说。
以大亚湾核电站为例,项目方为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专门成立了“核安全咨询委员会”,主要由香港社会专业人士、知名人士和意见领袖组成,每年召开会议,沟通大亚湾项目相关信息,接受委员咨询和建议。科普宣传也从“应急式”向“常态化”转变,由于核电等项目专业性强,神秘感导致无力感,加剧公众的非理性焦虑。科普宣传不但突出专业度、权威性,实事求是,还通俗、贴近日常生活;信息公开从“法定公开”向“全程公开”转变,在引入监督中构建信任体系。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国内首个向公众开放的核电站安全信息公开平台,与机组同时投入运行;所有运行事件在两个工作日内公开,接受广泛的外部和公众监督等。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认为,项目还要从“博弈型”向“共享型”转变,建立更完善的利益补偿与平衡机制。“如台湾很多垃圾场建成花园式的,还建了健身房、游泳池等,垃圾场附近居民免费使用。通过种种优惠和便利措施,让垃圾场等项目周边居民感到实惠,感到这些项目与自己生活是和谐的。”
国外应对“邻避效应”的策略
其实,“邻避运动”不仅发生在我国,国外也频频出现,如美国尤卡山核废料处置项目选址超25年至今未获建造许可证,英国高放废物处置场选址至今未获实质性进展等。
法国超过75%的电力供应来自核电,在让公众科学认识、接受核电,应对“邻避”方面,法国积累了丰富经验。
纵观法国的经验,赢得公众对核电等项目的信任与支持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需要开放透明的态度、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及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据悉,法国在2006年颁布《核透明与核安全法》,法国最主要核安全监管机构——核安全局也被赋予独立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独立监管法国民用核设施安全和辐射防护、实施事故调查和应急管理。每年向议会提交核安全评估报告并为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提供专业建议、保障从业人员、公众健康及环境不受核能利用活动的危害等。
法国《核透明与核安全法》还明确规定,公众有权准确、及时获取与核项目相关的信息,任何核项目开展都必须与公众沟通。
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法国核安全局平均每年在其网站发布700多份监察报告供机构和个人调阅。该机构还通过公共信息中心、官方网站和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向公众普及核知识,组织展览、电影放映和研讨会,接待民众访问等。(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