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高桂娟:世界大学排名的共识性指标分析

高桂娟:世界大学排名的共识性指标分析

        一、理性看待世界大学排名  

        随着我国大学在世界各类大学排名中强势崛起,世界大学排名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从目前发表的言论看,社会各界对世界大学排名褒贬不一,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大学排名的认可与迎合,为我国大学在排名中大幅度提升而欢欣鼓舞,对此广泛宣传与报道;另一种是对中国大学在世界排名中的骄人成绩进行质疑,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大学排名的反思与警醒,“不要急着欢呼”、“不要沉迷”、“淡看”等等声音不绝于耳。

  笔者以为,世界大学排名虽然难以撇清其市场化的利益驱动之嫌,其评价方法、指标与权重设置也颇受争议,但世界大学排名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并持续升温,自然有其意义与价值所在。

  事实上,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对全世界大学重新排序定位的强有力的工具,名列世界前500名的大学能够从国家、企业等各方得到更多财政资助,也更能吸引全世界的教授与学者,由此也能吸引更优秀的生源。显然易见,世界排名成为了公共资源以及政策效果的担保者(OECD,2009)。正因为如此,在全球范围内,大学管理者越来越重视世界大学排名,大学发展战略也越来越积极回应世界大学排名。以国家为例,针对德国大学在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中表现不佳问题,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发起了“卓越计划”,旨在“加强德国顶级研究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以项目方式资助一批研究生院、卓越集群及未来尖端科学,进而建设世界顶尖大学(赵俊芳、王海燕,2014)。日本政府先后推出了“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以及“全球COE计划”,旨在通过集中投入研究资源,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以达到国际顶尖教育水平(王涛涛,2013)。俄罗斯总统普金为学术委员布置了任务,要求在2020年至少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I.N. Efimova,2014)。以大学为例,大学排名正深刻影响着其内部的决策和规划过程,各大学为了提高在排名系统中的位置而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一项面向高等教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开展的国际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 93% 和 82% 的领导者意欲提高其国内国际排名;70% 的被调查者希望本校处在国内前 10%,有 71% 希望处在世界前 25%;63% 的高教领导者会采取战略、组织、管理或学术行动;50%的受访者会将大学排名作为宣传工具;仅有 8% 的受访者未对大学排名采取任何行动。(瓮晚平、王占军,2015)我国对100所“211工程”大学关于“大学排名影响的评价”的调查显示,其中有89.47%的受访学校认为大学排名可以激励学校向更高层次高校看齐(王占军,2012)。

  理论上,大学排名作为一种评价类型,具有评价的自身属性。评价比较普遍并被广泛认同的功能是价值判断。因此,大学排名既是提炼大学本质特征的过程,也是发现大学价值的过程。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是大学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也是不断发现大学价值的过程。正确发挥大学排名的鉴定作用与导向作用,可以不断引导大学自我完善与提高。不过,评价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慎重使用大学排名结果。无限放大大学排名的作用,以评价取代管理,或者以偏概全,以大学排名的指标压倒大学的目标与使命,无疑背离了大学排名的初衷,其“反作用力”可能会给大学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归根结底,不是要不要大学排名的问题,而是应如何使用大学排名问题。这正如对待我国高考的态度,不能因为“应试教育”,就废除考试。或者更加通俗地说,不能因为洗澡水脏了,就把盆中的小孩也到掉。

  二、世界大学排名指标选取的侧重点

  尽管在指标体系方面,各大学排名出于不同机构,其指标设置及权重不尽相同,但作为对“大学”这一共同对象的排名,大学排名也有一些共性特征,形成了共识性的指标。对这些共识性指标的了解与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大学的当今状态以及预见其未来的走向。

  迄今为止,最为成熟、广受瞩目的世界大学排名包括如下四大排名:(1)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提供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2)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3)夸夸雷利·西蒙兹(Quacquarelli Symonds ,QS)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4)《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Word Report, USNWR)的世界大学排名。梳理这些世界主流大学排名,其共识性指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一以贯之的是高校科研实力与水平

  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都将科研纳入了评价体系,且占很大比重。

  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作为第一个世界大学排名,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而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首次系统地提供了有关世界大学科研和学术表现的可比信息”(程莹,刘念才,2008)。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和被SCIE、SSCI收录的论文数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指标,采用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或教师折合数,及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作为教育和教师质量的评价指标。由此可看出,该世界大学排名特别强调的是高端的科研成果,并凸显科研水平的国际竞争力。

  THE世界大学排名中,科研权重值达30%。此外,THE世界大学排名不仅只注重科研产出的评价,而且强调对科研影响力的评价,对应设置了二级指标篇均论文被引次数,并分配了达30%的最高权重值。两项合计高达60%。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同样偏重的是大学的科研实力与水平,涉及科研产出的指标的权重值共计16%(出版、专著与学术会议),涉及科研水平(归一化影响力、总被引与高被引)的指标权重值共计41%。两项合计高达57%。

  与上述大学排名相比,QS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涉及科研水平(论文引用率)的权重值相对较低,但也达到20%。在此还需指出的是,QS的世界大学排名从表面来看,衡量科研水平的权重值比其他世界大学排名要低,但实际上是受到其排名特点的影响,即QS排名注重体现主客观指标的均衡性,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在整体指标体系设置中,定性指标与定量权重各种50%。因此,对应于50%的权重而言,20%的科研权重设置并不低。

  2.声誉影响备受重视

  “学术声誉”虽不能作为硬性的量化指标,但在反映一所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也是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术声誉”在当今各项大学评价体系的构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年度声誉调查和与教学有关的声誉调查分别被设置了18%和15%的权重。QS设置有两项主观定性评价指标来强调社会声誉调查,分别是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雇主声誉权重为10%,而学术声誉权重高达4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全球研究声誉与区域研究声誉分别占据13%。

  “学术声誉”虽为主观性定性评价指标,但在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尽量保持了客观、科学与公正。以THE与QS为例,两个评价体系都强调要突破现有排行榜过于重视英语世界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 “偏颇”, 强调世界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学科、教学型的学校都有机会得到适当的评价,所以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就尽可能动用多个专家数据库,选择尽可能广泛的专家群体;在实施调查内容时充分考虑地域、语言、学科、教学等各个理念,学科/学术领域的概念更是融入到各个打分体系中,普遍都要求专家选择自己所在学科领域中的顶尖机构;而第三步,处理数据信息时,也会根据地域、学科等进行适当的权重分配(许甜,2012)。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THE与QS声誉调查流程与方法

 

   3.国际化程度引起关注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大学之间的国际交流活动频繁,范围扩大,既涉及学术同行的国际合作,也涉及学生的国际流动。世界大学排名开始顺应这种潮流,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中,国际化程度引起关注。THE与QS均设置了国际国内学生比和国际国内师资比,凸显出这两个指标体系对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视。此外,THE世界排名中还设置了“合作者为外国人的论文比”,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的“国际合作”指标权重也达到10%。

  4.产学研合作初露端倪

  众所周知,大学公认的三大职能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长期以来,关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在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广为关注,对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评价也不断在发展与完善中,但关于大学的社会服务相比而言颇有些“门庭冷落”。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引人注目,大学对于促进科技、产业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顺应这种现实需求与趋势,THE世界大学排名中设置了“工业收入”这项指标,虽然权重仅占2.5%,但对于大学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加强与工业界的合作,探索产学研紧密的结合的新模式具有引导作用。此外,在上海2015年10月13日的“高等院校学科和人才评价分享研讨会”上,爱思唯尔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杨卉指出,常用的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产学研合作论文,即与企业合作项目是否发表文献。这意味着未来的世界大学排名,不仅仅看“工业收入”或“横向课题”,更将看重校企实质性的合作与创新的成果。

  5.教学评价的量化指标仍为难点

  世界大学排名局限性的关键难题集中于教学,即缺乏学生成绩的比较数据无疑是世界大学排名面临的最大障碍。这正如OECD的报告所言,从教育过程中“增值”的测量角度出发,没有任何一种排名或质量评价能够形成比较性的数据(OECD,2009)。面对这一问题,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不约而同采用替代性的指标或教育投入指标来评价教学质量与水平。例如,ARWU指标体系中采用的是“教师质量”(占20%),THE世界大学排名纳入的是师生比与师均收入,QS同样纳入的是师生比以及主观性评价指标“全球雇主评价”,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采用的优秀生源量化指标(博士学位授予数以及师均博士学位授予数)。(作者高桂娟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

  参考文献:

  1.Higher Education to 2030, Volume 2, Globalisation by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ECD.2009

  2.赵俊芳,王海燕.德国大学卓越计划的制度实践[J]. 外国教育研究,2014,(11):81-90.

  3.王涛涛.日本大学卓越计划实施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3,(4):155-159.

  4.I.N. Efimova. University Rankings as Instrumentsfor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HigherEduca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J]. 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56, no. 7, July 2014, pp. 15–39.

  5.瓮晚平,王占军. 大学排名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主要大学排名的分析[J]. 大学(研究版)[J]. 2015,(4): 69-75.

  6.王占军.大学排行对院校的组织决策、行为与文化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12,(2):25-28.

  7.程莹,刘念才.大学排名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65-68.

  8.许甜.国外大学排名中的学术声誉评价理念及方法[J]. 中国高教研究,2012,(9):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