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上海“高峰高原”学科计划 一半经费投在“人”身上

上海“高峰高原”学科计划 一半经费投在“人”身上

  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凝聚高水平的人才是关键。但就是说到这个人才,很多高校掌门人一声叹息:付不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一流人才怎肯“屈尊”就职本土高校?

  学科建设“事在人为”,可按照传统的财务规定,包括科研经费在内的项目投入,一般“只投物、不投人”。

  记者最新获悉,上海正在推进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从制度层面连破两道“硬杠杠”——上海市教委对每个高峰、高原学科的经费投入,其中50%用于和学科建设有关的人员经费。

  不仅如此,在“人头费”的总盘子里,还划出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

  根据记者从一些高校打听到的情况,主管部门设定的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占人头费的比例相当之高,而这样的设定也有很深的用意。

  对接“十三五”规划,落实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目前,上海“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内含的制度红利已开始释放。

  跻身高峰学科,只是新一轮冲刺的开始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未来3年,上海用于高校“高原高峰”学科建设的总投入将达36亿元,而用来扶持这些学科的第一笔经费已经到位。

  上海体育学院的“王牌学科”体育学去年入围上海“高峰”学科I类。该校科研处处长吴雪萍介绍,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意味着学校必须在世界版图内对“体育学”进行学科定位。很快,德国科隆体育学院进入了视野。

  透过ESI高引论文等“核心指标”的比对,上海体院发现,形成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科根基。科隆体院的体育学一直得到化学、药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撑,所以在反兴奋剂研究、运动科学研究等前沿领域一路领跑世界。

  对标国际、找到差距后,上海体院也开始“发力”:最近一年,先后引进了8位高水平人才。“大多数是海归,大多数都是在专业领域内已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让吴雪萍最欣喜的是,这笔可观的人才引进经费不仅可以从上海“高峰学科”计划的建设经费中支出,而且还是一笔专项经费,不能挪作它用。

  在破除传统经费投入的窠臼、允许“高峰高原”学科获得的资助经费用于“人头费”支出的前提下,上海市教委明确要求,要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人才引进,这就从制度层面确保高校有一定能力、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报酬,吸引一流人才加盟。

  哪怕稳坐“国内一流”,学科发展也要从广纳人才开始

  根据上海“高峰高原”计划,“高峰”学科一共分成4类,能够跻身I类(最高等级)的学科,皆非凡物。“要么已在国内学科排名中遥遥领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要么在短期内有冲刺一流的机会。”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时坦言,有些入围的“高峰”学科,已稳坐国内“老大”位子多年,是否还有长足的动力向世界一流冲刺——专设一笔引进人才经费,主要是希望发挥制度牵引作用。

  简单地说,假设一些处于国内强势地位的学科出现了发展惰性,哪怕不作为,短期排名也不会有明显变化,无意在引进人才上再花心思,那么市教委“定投”的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可通过学校层面的统筹,转投其他“高峰”“高原”学科;如果学校层面仍无法用足这笔经费,市教委将启动校际统筹,用于其他院校的人才引进。

  “这样的制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是倒逼高校要重视、抓紧人才引进工作。”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双一流”的建设紧密相关。一流大学都有一批一流学科做为支撑,且一流学科的竞争非常激烈。

  如很多高教界人士所感知的那样,高校学科发展的模式正悄然变化:过去,一个高校的某个学科如果一两位大拿、大咖坐镇,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争个不错的排名,还有几分胜算;但眼下,学科复合、交叉在加剧,一批新兴学科在迅速崛起,学科发展正进入“团队作战”的竞争模式。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为人才引进设经费比例专项,将刺激一些高校的老王牌学科努力往前走,继续引进人才建设学科,而不是躺在功劳薄上,把好不容易松绑的人头费全用于存量师资。毕竟,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眼光光局限在国内不行。

  另一个关键点是,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明年是关键年,对很多高校来说就是冲击年。所谓不进则退,上海高校要在新一轮评估中取得好成绩,高峰学科是希望所在。

  明年将是学科冲刺年,高峰学科为“潜力股”预留机会

  上海“高峰高原”计划第一轮建设周期为2015-2017年。虽然对沪上高校而言,针对第一轮学科建设情况的“大考”将在2017年进行,但眼下,很多高校忙着“调兵遣将”,在学科发展上谋篇布局。

  以同济大学为例,该校总计有4个学科跻身上海“高峰”学科,其中2个I类,2个II类。但眼下,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同济不仅对传统优势学科加大投入,还紧锣密鼓地布局一些学科“潜力股”,比如,新材料、特定高空测绘、工科特种机器人等等。配套的高水平人才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有业内人士分析,近来沪上多所名校传出“动静”,是几方面合力的结果。

  首先,无论是上海的“高峰高原”计划还是国务院发布的“双一流”方案,总体上都要求高校结合新一轮综合改革,进一步凝练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方向。“实际上,从教育部推出‘2011协同创新计划’开始,就预示着国家对高校投入风向的转变——破除高校的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

  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到目前为止,上海高峰学科I类、II类、III类的评审已结束,但以面向“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等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建设所亟需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学科的第IV类高峰学科,目前还未“开闸”。

  由于上海“高峰高原”计划实行第三方评估,经费投入以年度为周期、动态调整——在制度设计层面,这一计划固然为高校发展优势学科、“蓄水养鱼”预留了充足的时间;但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发展不利的学科,该计划也有“优胜劣汰”机制,并支持新兴学科“补位”的空间。

  据了解,面向高校众多学科“潜力股”的第IV类高峰学科,有望明年“开闸”。(本文作者系文汇报记者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