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中国智库建设跨入了新时代”——写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之际

“中国智库建设跨入了新时代”——写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之际

  12月1日,随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备受各界瞩目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向着“高端智库”这一目标,广大智库孜孜进取,在中国前进道路上发出了强有力的资政启民之声,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征途中迈开了探索创新的步伐。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智库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到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再到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国智库建设的蓝图日渐明晰。现在,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向着“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目标集中发力,致力于为中国智库建设引航开路、树立标杆。

  “在我国迈进全面小康决胜阶段之际,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信念与决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如是评价:“中国智库建设跨入了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推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是“形势使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面临着高度复杂的局面,大量新问题需要高端智库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加强高端智库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荣华多年从事智库研究与评价,在他看来,推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意义深远。“树立一批高端智库做示范,有助于提升我国智库参与公共制策的质量与水平,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智库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领军人物与坚强团队

  ——以家国情怀为动力,以专业能力为支撑

  位于北京大学朗润园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已经走过了21年历程。林毅夫、周其仁、宋国青、易纲、海闻、汪丁丁……一批著名的“智囊人物”聚集于此,长期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

  在这些领军人物的带领下,中坚力量日渐成长。林毅夫表示,培养具有决策参与能力的下一代优秀人才,是未来的重要打算。

  “深厚的学术基础、自由的学术氛围、明确的功能定位,是我们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林毅夫的学生、现任院长姚洋总结,“关注现实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已在国情研究领域奋斗了30年。他完成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经济波动报告》等,为国家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创办的智库品牌《国情报告》,至今已逾上千期、上千万字,持续影响几届决策者。

  在他看来,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智库学者尤其要以高度的职业精神与使命担当要求自己”。为储备更多更优秀的智库力量,他带领年轻的团队,以“技高一筹、独树一帜”为牵引,聚焦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让学生树立学术自信、理论自信、思想自信与道路自信。

  睿智坚定的领军人堪称一家智库的灵魂所在,团队则是领军者背后的坚强支撑。

  近40年来,作为全国研究人员数量最大的学术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承担起“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使命职责。

  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亲自挂帅担任首席专家,并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高端智库、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高端智库、国际战略研究高端智库、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高端智库为抓手,组建了专业突出、层次明确的核心团队,建立“小机构,大网络”,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端智库专家人才聚集高地。

  中央编译局成立60多年来,已形成了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广国际视野的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坚持“为中央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在继续做好原有编译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政研究与决策建言。

  自1955年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学部就把战略咨询列入主要职能。院士群体的学科特长在这里充分发挥,已形成大量前瞻性、战略性的思想成果,提出了“制定12年科学发展计划、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制工作、建立科学基金制”等成效显著的政策建议。

  丰硕成果与卓越影响

  ——对内资政启民,对外发出“中国声音”

  11月28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备工作组副组长陈欢透露,一批先期项目已在具体考虑之中。目前,《亚投行协定》签署国已达53个,距正式成立指日可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人员对此分外期待。亚投行“从无到有”,离不开他们的智慧与心力。2013年初,中心提出的“设立亚洲基础设施融资机构”的战略建议,为半年后中国倡议筹建亚投行提供了重要参考。现在,关于亚投行运营机制的研究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随着全面“二孩”新政出炉,智库界对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贡献逐渐为人所知。

  长期以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毅始终带领团队奔波调研,大量收集信息、分析研判,建议有序、全面放开二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学部委员田雪原等学者都曾深入研究,为“二孩政策”出台付出心智。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要关头,总有卓越智库发出声音:

  中国工程院,由钱正英院士带领的“水资源”研究团队,自1999年以来先后开展了6项以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区域开发为主题的战略咨询研究项目,许多政策性建议被采纳;由徐匡迪院士主持开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提出“人的城镇化”等重要观点,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一家历史渊源深厚的高校智库。据所长曾令良介绍,所里专家参与了我国海洋权益、领土主权、应对部分周边国家挑战等重要决策的咨询建言,并参加《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起草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该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登录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咨询决策”一栏内容丰富:《推行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报告》……发展先进核能、建设可持续能源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意见建议已被政府采纳,进入国家战略。

  2015年7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降低杠杆率的要求提供了重要参考。

  启迪民智是智库的另一重要职能。作为极具公信力的综合性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专家们在资政的同时撰写时政评论,就“一带一路”、大国关系等热点话题解疑释惑,及时有力地引导舆论。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从2014年起强化“组织公共讨论”,开创了“朗润·格政”系列活动:“互联网金融的机会与风险”圆桌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政策解读、国际知名智库研究员讲座……副院长黄益平认为:“讨论所带来的影响力,会更长期、持久地影响公共政策走向。”

  对内出台“中国方案”,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这是高端智库的重要使命之一。

  10月28日至2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共同主办的“丝路国际论坛2015年会”在马德里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各界代表共话“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沟通、互换意见。同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40多家全球知名智库共同发起的“丝路国际智库网络”正式启动,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全球智库峰会”和“中美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中国社科院各科研院所主办各类大型国际会议,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承办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为扩大中国话语权,各家智库积极设置议题,引导各界有效交流。

  体制机制探索与创新

  ——为高端智库建设提供最强支点

  今年5月,中国社科院11个在原有机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专业化新型智库正式揭牌,社科院院、所、专业实体智库多层面推进智库建设的格局初步形成。

  自2010年《中央党校2011年—2015年科研发展规划》提出把中央党校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思想库开始,中央党校就在制度层面不断探索创新。2013年,《关于推进中央党校思想库建设的工作方案》出台,研究格局更加清晰:党校内,一批优秀专家构成专家库核心团队;党校外,一批专长人才被吸纳进党校智库人才网络。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党校把决策咨询和智库工作列为学校创新工程的核心内容强力推进,形成常务副校长亲自抓、校委成员积极带头、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一部分成果已进入中央决策。

  “来自一线源源不断的学员队伍,是中央党校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介绍,“我们正探索建立学员科研活动的规划、管理、考核等机制,采取委托方式组织专项调研,形成独具特色的决策咨询报告。”

  2014年,国家行政学院每个教研部根据其学科特色成立了相关科研中心,如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外交事务研究中心等,充分发挥了智力优势、学科优势,形成了完整的智库研究基本框架。

  2015年7月9日,解放军首个国家安全战略智库“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心”在国防大学揭牌成立。这是国防大学“打造国家级战略智库”的一大举措。和国防大学一样,军事科学院也正行进在新型战略智库建设道路上,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助推战略对策研究,为全面提升我国军事战略能力提供智力支撑。

  要用好人,良好的用人机制是关键。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介绍,由于以青年人为主体,该院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力求弱化年限、资历等因素,以研究成果为导向,为更多年轻人“出彩”创造条件。

  要激发动力,必须打破传统智库科层管理体系的约束。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进行了积极探索:破除终身制,以项目为中心配置人员、经费和其他研究条件,并根据研究需要和水平不断调整滚动。特别是“计件薪酬制”,将研究任务分解为清晰的工件,按完成的质量和数量付报酬,有效调动了研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征程与新图景

  ——为“无愧国家期待”而更加努力

  11月22日,复旦大学光华楼,数十位著名学者见证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成立。这是一家应运而生的新型智库,更是一家既有扎实理论研究基础,又契合国家发展需求的“转型智库”。

  中国研究院的前身,是颇具盛名的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张维为因中国道路研究而声名远播。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研究,张维为联合史正富教授领衔的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组建中国研究院。张维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在研究、资政、传播和培训四方面切实推进,组织包括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高端论坛、中国话语工作坊等在内的中国研究系列活动,开设高端培训课程、中国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理论网站,出版中国话语丛书,为研究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学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姚洋同样有感而发:“我们要围绕国家亟须展开研究,对国家中长期发展做出宏观分析,打造教学、科研、政策咨询相结合的综合性智库。”

  “高端智库是标杆、是导向,我们要更加严谨地研究,为国家发展添柴加薪。”为边疆问题献策多年的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深感责任重大。

  如何补齐“短板”是曾令良当下思考的重点:“要调整研究重心,更多地关注国家决策领域;要思考如何打破现有应急式研究多、前瞻式研究少,事务性研究多、长期规划性研究少的被动式政策咨询模式。”

  中央编译局也已划定智库建设路径。科学配置研究力量,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新趋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球治理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海外中国研究等五个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

  改革号角已然吹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表示:“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我们要更加努力,把自身建设为无愧国家期待、无愧时代召唤的真正的高端智库。”(作者:光明日报社报记者 曲一琳 王斯敏 杨谧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