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新华社:北京高校“离城下乡”记

新华社:北京高校“离城下乡”记

  推进首都教育功能疏解,高校该怎么“搬”?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以来,北京市积极推动部分高校向郊区疏解。目前,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3所高校6000多名学生已迁至顺义、大兴、房山等地的新校区。其中,北京城市学院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搬迁与教育提质、地区发展协同推进,使首都高校疏解得以成功“破题”。

  疏解如何促进学校提质?

  走进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宽敞的校园内,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基地、足球场等一应俱全,学子们在校园广播的音乐声中欢笑着走过。2015年下半年,在北京市、顺义区政府支持下,顺义区杨镇的专科高职学校——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及另外两所中职学校,正式并入北京城市学院。

  如今,这里已成为城市学院5000多名学生及近千名教职员工学习和工作的新校区。按计划,到2016年,学院将再从城区疏解近万名学生至顺义;2018年,2.3万名本科、专科学生将全部入驻顺义。

  “我们这次是主动疏解。”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说,长期以来,学院几个校区因在人口密集的海淀区,早晚高峰给周边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学校发展也受到诸多限制。借助这次疏解,不仅校区面积扩大、办学更为集约,随着杨镇当地两所中职学校并入,学院也成为全国首个涵盖中职、高职、本科、硕士贯通式教育院校。

  而对于被整合的中高职院校来说,疏解也成为其提质升级的契机。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原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秦士友坦言,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职业院校面临严峻的生源挑战与生存压力。如果不划转,未来发展存在危机。且过去3所中高职院校因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很难形成区域合力。

  “此次划转整合将使我们这3所职业学校得到更大发展。”秦士友说,借助城市学院优质资源,学校的学科专业从过去的3个变为现在的120多个,学生可升本、考研,教师的研究领域、职称晋升渠道也更宽了。

  疏解如何带动区域发展?

  高校疏解,绝不是简单地把校区搬到郊区,而应发挥疏解后的外溢、增值效益,将疏解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促进“学、产、城”融合,让高校在自身发展同时带动区域发展。

  杨镇是顺义区最大乡镇,但一直以来基础设施较薄弱。“城市学院搬迁,为杨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杨镇镇长陈向东说,过去潮白河以东地区没有一所高校,城市学院入驻后全面承接了顺义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研究生的教育任务,将大大满足当地对教育的需求。

  据悉,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未来城市学院将建成北京东北部教育中心及中小学师资培养基地,并建设约30个科技实验室,面向顺义、平谷、密云3个郊区中小学开放,改善北京郊区中小学科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

  针对顺义新城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需求,学院还将利用其应用型专业优势,着力培养设计、教育、文创、旅游、健康、金融等多领域的技能人才,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此外,学院中关村校区将来的孵化成果及研发成果也将落户顺义。

  顺义区委书记王刚表示,顺义经济产业强,但公共服务短板多,培育创新能力有限。高校的疏解迁入,大大加快了顺义的城市化进程,可使顺义在科教、医疗、文化、健康、旅游、养老等多方面品质上得到提升,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将十分显著。

  举家搬迁做“顺义人”

  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是北京缓解大城市病的需要,也是首都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的需要。然而,对于高校来说,搬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衣食住行等一系列保障,也需要众多师生的理解、支持与奉献。

  38岁的刘煦是城市学院顺义校区学生处处长,也是一位4岁孩子的妈妈。她家住北京西三环六里桥,距离新校区有80公里的路程。学校搬迁后,考虑到做学生工作的需要,她和其他几位老师毅然放弃了市区的住房,带着丈夫、孩子和老人,搬到顺义校区附近租房住。

  “学校搬迁后,我早上6点15分就得坐班车去学校,晚上回来一堵车,七八点都到不了家,学生工作又需要经常加班,所以就索性搬到顺义来,工作更方便些。”刘煦说,“北京人口多,太拥堵,疏解势在必行,我们能理解,也都很支持。”

  为方便师生出行,如今,城市学院每天有20多辆班车往返中心城区和顺义,还帮助搬来的老师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尽管新校区周边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等难题,宽敞的新校园、学校的发展前景,仍然让师生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也以自身的“不便”为首都疏解做着实际的贡献。

  “此次疏解充分调动了承接地、搬迁院校及被合并学校的积极性,将功能疏解与资源整合、提升发展相结合,创造了一个高校疏解的多赢模式。”刘林认为,首都高校向郊区疏解,“挖潜”至关重要,“需打破体制、区域界限,将郊区分散、闲置的院校资源整合、盘活,在功能疏解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据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 魏梦佳)